史彤旭
摘 要:幼兒園是孩子進入學校生活的前期過度階段,在幼兒園內,孩子能夠學習,獲取一定的知識,為他們的小學生涯提供基礎,能夠不斷的成長。幼兒園的孩子需要開始接受暫時離開父母的陪伴現狀,他們進入到陌生的環境內,會有各種好奇感受,他們渴望能夠獲得老師的贊揚。孩子的心靈是很純潔的,對外界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教師在和孩子接觸的時候,應該保持和藹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和孩子多溝通,拉近距離,關愛孩子,可能一個溫暖的目光就能夠讓孩子獲得信心。課堂教學應該建立在愉悅的基礎上,保持快樂的情緒來學習,能夠事半功倍。教師要總結歸納,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內容,對趣味性教學方法進行發掘和實踐,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升他們的注意力,讓孩子能夠熱愛學習。
關鍵詞:幼兒教育 注意力 提高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10-02
幼兒具有很大地發展潛力,他們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均在積累和成長,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特點。幼兒也是生活和學習的主人,有他們自己的需求。幼兒在受到外界事物影響的時候,其內心會產生能動反應,不過因為其主體性發展程度不高,主題意識缺乏,所以環境對他們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師應該對每個孩子的個性和能力給予尊重,盡量為他們創造條件,提升孩子的主體性意識,能夠保持較高的課堂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內心活動以及對某件事物的專注能力。課堂注意力是課堂中孩子的心理活動和對課堂內容的專注能力。只有注意了,才能夠去分析和感知事物,對其進行深入思考,排除其他事物的感染,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思維、記憶、印象均不會受控。提升孩子的課堂注意力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品質培養具有促進效果,認為要提升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1 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集中教育活動能夠提升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需要對幼兒的情況進行了解,針對性的進行設計,活用教學方法,盡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得宜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園的教學沒有統一規定,所以應該對幼兒的喜好、經驗、個性等進行綜合考慮,選擇適用性廣,內容豐富,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內容,將生活和學習練習在一起,讓幼兒可以通過生活周圍事物來增加學習內容,教學內容最重要的是適宜。
3 把握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注意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興奮中心,并且興奮中心有穩定的節奏。當前對于孩童而言:兩歲兒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為7分鐘,四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因此,在教學中應緊扣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教師可以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放在前10分鐘,后面適當進行游戲、練習,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采取轉換聲調、游戲獎勵等方式來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
4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4.1 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
幼兒的學習是需要興趣和愛好來支持的,幼兒的認知活動也會受到其愛好和興趣的影響,只有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知識,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才能夠提升學習效果。為了能夠讓幼兒主動的學習,需要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給予尊重,提供滿足。要能夠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引起他們的關注,提供學習的條件。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比較感性和具體的,所以動作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思維形成,他們的學習是建立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的。他們通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來了解事物,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積累經驗,幼兒只有通過認識事物和學習經驗后才能夠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然后從生活中繼續學習和鞏固、積累,再投射到學習上。
4.2 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一是化平淡為神奇。平淡的事情蒙上神秘的面紗,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在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可以增添一些問句,比如,“這個是為什么呀?”“想想這到底是因為什么”,這樣就會引導孩子去思索。二是深度揭示淺顯的現象。孩子對于常見事物比較難進入深度思考模式,如果將這些常見事物背后的奧秘讓他們了解到,就能夠讓他們的興趣得到激發。比如:太陽下山、天色變暗等日常現象,他們見多不怪,但是并不知道原因,可以對地球圍繞太陽運轉,進而出現了晝夜交替這樣的事情告訴他們,讓他們產生興趣。所有平淡的東西只要善于利用,都能夠激發兒童的心理好奇心,讓他們保持認知的興趣。三是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實踐作為學習和認知成長的關鍵途徑,對幼兒的學習而言至關重要,很多幼兒對動手操作比較感興趣,雖然會有失敗,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獲取更多知識,增加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程度,動手也是幼兒從事物的表面認知向實質認識的過程,能夠對他們的求知欲進行激發,讓他們可以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對幼兒良好的學習興趣養成以及集中注意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讓他們能夠對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選擇,同時對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能力進行培養。
4.3 鼓勵幼兒,通過練習來形成好的習慣
幼兒意志力薄弱,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應該要明白這個特點,采取措施來彌補,對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進行糾正,鼓勵幼兒,在午睡時,可以叮囑一些起來小便,動作聲音過大的幼兒,讓他們注意保持安靜,如果幼兒能夠按照教師的叮囑做,那么可以給予鼓勵,點頭微笑,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愉悅。
4.4 加強實踐訓練
經常說習慣,習慣是什么,只有不斷的去重復一件事情,不斷的去做,反復的重復一件事情,一個動作,慢慢的,就會產生慣性的反應,也就是俗稱的習慣了,只要這樣,就會形成習慣。那么,也就是說,在反復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逐漸地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如果家長在思想上重視了,而在行動上卻沒有耐心,那么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將成為一句空話人們知道:知識是基礎,行為是關鍵,習慣是歸宿。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往往會言行不一,許多孩子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行動上卻難以做到,“知”“行”嚴重脫節。為此,父母必須加強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創設孩子反復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樂、勞動等活動中,進行學習技能、習慣的訓練,獲得“為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練習,反復強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動化的行為,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5 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5.1 創造良好環境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下,對環境產生了感染和熏陶,幼兒的行為方式也會受到這個大環境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通過環境和人為的因素對幼兒產生感染力,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家庭和睦,孩子才能夠覺得愉悅,安全和快樂的成長環境是孩子專注于學習的基礎。
作為父母也要對孩子的喜好給予尊重,讓孩子感受到快樂的氛圍,能夠保持情緒的穩定,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于良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5.2 制定共同目標
習慣需要要求和標準不出現較大的變化,對于幼兒的良好習慣養成,家長應該要給予高度的配合。在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保持一致的教育性,將相同的信息復制到孩子的腦內,這樣才能夠保證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果任何一方有較大的偏差,那么孩子就會鉆空子,導致其習慣無法養成。并且教育信息之間的干擾是會導致孩子性格兩面性,產生不良的影響。
現實中實現完全的一致是非常困難的,家長應該要努力去向這個方向進行。家長如果和學校的教育存在分歧和不同意見時,應該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來暴露矛盾,可以相互交換意見,統一行動,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的效果。
5.3 起好表率作用
當孩子處于幼兒期的時候,他們很討厭總是受教育,他們希望擁有自己具體的思維模式。俗話說的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形象具體,幼兒思維相契合,所以具有說服力。故事、兒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著巨大的魅力,會深深打動孩子,這些藝術形象所塑造的榜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愛模仿。他們會對孩子產生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長應該懂得孩子的心理特點,在家中應經常給孩子將一些具有傳統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詩歌、兒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同樣,幼兒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而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們學習的直接范例,為什么呢?家庭、教養機構和社會環境是影響幼兒成長的三大環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對他們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首先,血緣關系、親子之情對孩子發展提供了最強烈的感情氛圍,因而父母的教育,影響最易感染幼兒。其次,父母和幼兒每天都在一起,他們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在的影響,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有直接影響。因此,幼兒時期,家長對于孩子而言是權威性最高的,他們也喜歡模范家長,父母的行為和習慣會逐漸變差孩子的行為和習慣。
幼兒因為注意力難以集中,其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對幼兒的注意力進行培養需要家長以及教師的共同努力,采取靈活的方法,結合幼兒的性格、愛好、需求,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能夠有創新精神,對幼兒的潛力進行挖掘,讓幼兒能夠有比較好的習慣,優化品格。家長積極配合,科學的面對這一難題,努力去糾正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夠給孩子良好的模范,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形成良好品格。
參考文獻
[1] 許靜.淺談教育游戲與兒童認知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0(4):140.
[2] 謝澤源,盧敏.教師教學實踐智慧及其培養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11(10):46-48.
[3] 熊川武,李方安.論教育中的培育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6(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