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瓏蕓
【摘 ? ?要】學習歷史可以培養人的歷史素養,了解我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然而由于部分老師的不重視,學生誤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副科等眾多原因,使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把學習時間都用在學習語數外上面,導致很多老師感覺歷史課程難以教下去。因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成為了十分緊迫的事情。
【關鍵詞】高中歷史 ?激發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2
學習歷史可以使人明智,通過歷史學習可以了解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封建朝代的更迭,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發展差異。比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關系演變,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
有句話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尤其是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凡是炎黃子孫都不應該忘記,而是要時刻銘記在心中。歷史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座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也有利于今天中國的發展,歷史總是相似的,從中我們可以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學生們學習歷史,還能夠了解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智慧,尤其是我國古人的偉大,像什么洛陽龍門石窟、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等是如何被古人造出來的,為什么要鑿石窟,制作兵馬俑呢?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慢慢的發掘,還有各個封建朝代是如何發生更迭的?各個朝代的政策制度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在歷史課本中找到答案。
然而,這座歷史寶藏卻在很大程度上被荒廢了,現在很多學生都對歷史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是,因為學校領導不重視。每所學校都會制定升學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學校的一切教學都圍繞高考轉,因此,學校重視的是語數外這樣的主科,只要這三門學生的成績好了,那高考就不成問題了。領導甚至認為只要是識字的都可以當歷史老師,歷史不像語數外那樣,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只要會讀歷史書上的字,就可以教學生,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
二是,學生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不夠,不重視歷史。在文科綜合中歷史所占的分值只是其中一部分,稍微學點就足夠應付高考了,于是,歷史課就變成了做其他作業的課或睡覺的課了。
三是,老師的教學方法不足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學校領導如果不重視的話,老師自然也就做做樣子,不下工夫去講,上課也只是照本宣科,沒有激情,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自然也會受到老師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連老師都這樣不重視,又怎么叫學生重視呢?
由于以上三點原因,導致歷史課在高校里出現了尷尬的局面,歷史無法發揮自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因此,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廣大教育界人士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歷史發揮教育學生應有的作用。本論文是筆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的經驗之談,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老師要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現代教育為我們確立了這樣的人才觀,即人人都是有用之才,人人都是可用之才。這樣一種普遍的人才觀就要求老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層次需求,從而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材施教呢?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看對象,分析研究學生,這包括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性結構,也就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研究學生的能力性結構,這主要指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創新能力,在班級里討論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還要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主要包括學生的習慣、品質、意志、情感、興趣等。研究這些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了解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經歷,才能選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這同時對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快樂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于那些初次代課的老師來說,要想徹底全面的了解學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這就需要向其他老師請教,與同學多多交流,接觸,盡可能地掌握所教學生的基本水平。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深入地了解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和他們學習的規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教育,使得學生按照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中成長。
具體怎樣因材施教呢?主要要做到三點:
一是,學生的成績都有好有壞,教師要根據成績的差異來施教。學生之間的差異產生的原因有遺傳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還有就是學校教育,教師要發揚學生的長處,對成績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二是,老師要注意男女生的差別,因性別不同來施教。男女生的身心發展成熟度不同,思維模式不同,老師要注意進行相應的引導。比如,有些男生學習不好,老師僅僅把這歸結為調皮搗蛋,而不進行有針對性引導,那么,這些學生就得不到相應地發展了。
三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發展水平的不同來施教。處于一定階段的學生由于其智力發展水平不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老師要具體考察學生的各項基本情況后,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傊虿氖┙棠軌蛱岣呓虒W效率,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減少壓力,激發學習的激情。
其次,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獨立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人,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是追求完美和進步的。學生是獨立的主體,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是老師讓學生怎樣,學生就怎樣的,他們是不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老師要把學生看成是獨立的個體,使自己的教學手段能夠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和思想認識。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頭腦和感官,老師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論強加給學生,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有自己的行為規律,老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讀書,感知,觀察,分析,代替他們掌握學習的規律。
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要代替學生學習,而要告訴學生如何學習,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觀察,思考,分析,自己感受萬事萬物。這樣他們才能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以上兩點教學方法只是眾多方法中的冰山一角,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需要老師們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教材,對教材進行創新,以探究和發掘更多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