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習題設計應該改變類同的書本作業的形式,設計目標明確,形式多樣、趣味性、生活化的練習,設計靈活、開放的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教學目標;課堂習題;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舊銜接、鞏固新知、獲取知識、拓展延伸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設計好課堂習題,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習題的質量,讓習題發揮自身應有的功能,為建立高效課堂助力。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設計好小學課堂習題呢?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過一些實例具體分析一下。
一、設計有目標性的習題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綱領,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混亂的。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規定了練習題設計的大致范圍,指導教師和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規范習題。作為習題本身設計也同樣要遵循教學目標,即設計要有目標性。但習題的目標要有具體的要求,如課前的練習有時是為了引起新知,有的是為了回憶舊的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等。所以課堂的時段不同,練習的目標也不一樣。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學目標是“從實物、學具等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并認識他們的特征,知道它們的長、寬、高及相互間的關系”。而我們在設計習題時也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如以下設計:
師:畫出一個正方體,并用字母標出他們的頂點。(這一過程比較難,可以通過現實的模型展示,讓學生知道頂點的問題)
生:通過模型我可以看到正方形有8個頂點,可以用A、B、C、D、E、F、G、H來表示。
師:分析這個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
生:有4個側面,2個底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這告知我們正方體的幾本特征,同樣認識長方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通過上述簡單的對話練習,讓學生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的一些特征,學生在了解正方體的基礎上學習長方體也更加容易、更能清晰地分辨兩者的關系,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習題
習題練習本就枯燥乏味,要想讓學生更有興趣練習,需要教師在設計習題時增加一些趣味性強的練習,尤其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練習,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與生活相關的、與教學內容一致的例子,融入課堂練習,讓課堂習題趣味性強,學生興趣強、練習效果強。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時,結合以前的知識和學生前段時間參加農場生活的經歷,設計和一道生活實際問題:農場主今年玉米高產,收獲了16立方米的玉米,為了存放這些玉米需要做一個囤糧的容器,他家里有一個長10.5米,寬2米的長方形的席子,為了裝下更多玉米,讓學生幫忙設計一個容器,看做成什么形狀的容器存放的玉米最多。
面對這樣的練習,學生有參觀農場的經歷,倍感熟悉,有很大的興趣,容易投入精力去分析。一開始學生可能會設計各種形狀,如: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但通過公式計算,一定可以發現圓柱的容器裝得最多。這樣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的新課程理念,既能達到課堂練習鞏固新知的目的,又能讓學生將知識用于生活,服務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
單一的形式總是給人以枯燥的感覺,教學活動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在課堂練習設計中采用多樣化的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鞏固知識,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針對不同的練習,采用不用的形式,但并非形式越復雜越好,一道可以簡單的口算,不一定需要學生開展筆算。需要規范筆算的地方一定不能過于簡單,采用口算解答了事。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更多的應該采用具有一定場景的方式融入練習,或者采取游戲的形式。
例如,在學習了“千克和克”的知識后,可以先設計簡單的運算:(1)500 g= kg 3 kg= g(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千克與克的換算關系);(2)讓學生回家調查身邊物品的重量,如文具盒重多少?一本書重多少?一袋大米重多少?這樣的設計不僅多樣化,還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生活的氣息,學生更能感受千克和克這樣的重量單位。
四、設計具有開放性的習題
在傳統的習題設計上,條件問題和答案都是唯一的,學生只有循規蹈矩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也是唯一的答案。這樣的設計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靈活性較差。新課改以來,教材中增加了大量開放性的習題,課本知識以外的作業形式增多,讓作業走進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同時還可以結合其他科目設計習題,讓知識實現融合,如美術可以與圖形結合,語文可以與路程問題結合等等。
例如,在學習“統計”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針對學生男女比例的統計,可以針對本校用手機的學生進行統計,還可以走進小區統計本小區車輛的擁有量等。這樣的設計沒有同一的標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更加貼近生活和社會,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
總之,課程練習就應該“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措足于實地則不危”,應該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本身開展具有實效性課堂練習,讓課堂練習成為學生學習、創新的助推器,成為教師教學的晴雨表。
參考文獻:
[1]付爭艷.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3).
[2]周棟.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藝術[J].新課程:小學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