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水 王崇斌
“四環節”教學模式即“自學—討論—展示—檢測”,模式以開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形式,自主學習貫穿教學的始終。而討論是四環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種以學生自我發展、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學習形式,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小組內同學間的合作交流,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只充當了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然而在“四環節”教學中,教師如果角色定位不準確,過分看重自身的主導性,就會使討論陷入混亂的局面,課堂上看似熱鬧,實質是浮光掠影,收效甚微。有時教師過早地參與討論,又會弄巧成拙。那么,如何能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達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最佳狀態呢?筆者認為應該克服以下幾點誤區。
誤區一:袖手旁觀,“桃子”遙不可及
“四環節”教學中,知識不能是簡單地給予,而是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自行悟出文本中所折射出來的道理。教師在拋出問題后,不參與或參與不深入,那么看似放手讓學生討論,卻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挑山工》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挑山工的辛苦勞動,這樣設疑:挑山工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們走的路線畫出來嗎?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畫畫,之后,教師就忙著交流,這樣學生即便摘到桃子也是不夠成熟的桃子,甚至根本摘不到桃子。
應對之策:
師:挑山工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們走的路線畫出來嗎?(學生各自在紙上畫,2分鐘后,教師走到一小組旁)
師:請各位小朋友來看看,他們畫得對不對?
生(評1):不對,路線是折尺形,但要登七八級臺階。他只登了一級就轉身了。
生(評2):基本同上。
生(評3):對,路線是折尺形,登上七八級臺階才轉過身。
師:讀課文內容,再看看圖。(學生讀文,圖文對照)
生:不對,應當從左側畫起,因為是從臺階左側起步,而他卻從右側畫起。(教師離開,到另一小組旁邊)
組織學生把課文中的話變成畫,是常見的,但這位教師注意把個體自學與集體互學密切配合起來。同時還能把握時機,先讓學生獨立畫,再請幾個學生在黑板上畫,并組織組員當“裁判”,據文評畫。把畫圖的過程,變成不只是學生個別自主讀書的過程,而是培養小組學生自主讀書、討論鑒別的過程和集體互助學習的過程。
誤區二:操之過急,“桃子”唾手可得
創造性思維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討論”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以烏鴉喝水為題?”“課文寫烏鴉怎么喝到水的?”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如果教師讓學生討論時,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科學的。學生不僅沒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而且能力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思維形成了惰性,失去主動性。
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情況,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共分兩組進行討論,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適時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誤區三:貿然行事,挫傷“摘桃”自信
“四環節”教學模式主要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教師要把握參與討論的“度”,如果貿然行事,有時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太陽》時,為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為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教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于是先讓學生討論如何演,小組內學生討論得比較熱鬧,還不時傳出笑聲。這時學生的激情已被激發,智慧的火花已經點燃,可這位教師卻參與到小組中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打斷了學生的討論。由于學生與教師存在著思維的隔膜,組內大多數學生不說了,這樣反而挫傷了學生的自信,使即將成熟的“桃子”變得苦澀起來。
應對之策:
教學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自制頭飾、道具,進行兒歌情節表演,小組間再展開比賽。教師始終當作觀眾,全由學生自己把握,可能表演中還有點小問題,教師加以點撥就行。這樣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最后,師生再共同評選出最佳表演獎、最佳創意小組。因為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
“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由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雙向互動構成的。在“討論”環節中,教師要把握好參與的“度”,既不能實行“放羊式”的袖手旁觀式討論,也不能實行“灌輸式”操之過急的討論方式。“學生自學越多越好,教師講得越少越好”絕不是教學改革、評定優秀課的標尺,否則會陷入教學改革的誤區。其實,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激勵。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組織和引導好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來就希望得到教師的指點和幫助,這種學與教的關系提醒我們,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椅背桌凳間找到那一抹綠,讓學生摘到新鮮可口的“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