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才
數學課堂教學既是科學,更是藝術。一位成功的數學教師會考慮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進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創造火花,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5月,教者參加了一次縣級數學課堂教學微型課賽課,執教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一課,要求在30分鐘內完成整個教學環節。對平時40分鐘的教學任務內容進行壓縮,還要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前幾次的試教當中,雖然課的教學流程通過精心設計,但總覺得時間太倉促。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研組同志又進行集體備課,認真研討各教學環節,對部分教學過程進行調整打磨,微型課結構初見雛形。出乎意料的是,經過這般“簡約化”,30分鐘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差于平時40分鐘的教學。在這次磨課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活動要精準
在畫圓這一環節,學生在拿圓規、適用圓規上很耽誤時間,而且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課前談話時,我并不是用漫無目的的聊天來拉近距離,而是出示課前準備和友情提醒。要求學生準備好數學書、圓規、刻度尺、練習本、鉛筆,并提醒學生將圓規從盒子里取出,并檢查圓規螺絲是否擰緊,圓規的兩個腳尖是否一個是鐵尖、一個是鉛筆芯等。
學生在準備中逐漸進入課堂狀態,避免了在畫圓環節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同時很多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探索這個新奇的畫圓工具的操作方法了。
二、教學導入要簡約
圓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因此在前期導入設計上要嚴謹簡約,不能拖泥帶水。在導入時,教者采用的是在一元硬幣上找圓的方式。教者手拿一枚硬幣,讓學生摸一摸圓在哪。學生到講臺前指著硬幣的邊緣摸一圈。這一細節動作就恰當準確地告訴學生,圓是一個平面圖形,區別于球,區別于圓片,其實可以看作一個圓環抽象出的圖形,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指名摸物體面上的圓和同桌互動摸圓形物體面上的圓,讓全體學生初步感知圓在實際物體中所處的位置,為下一步從實際圓形物體中抽象出圓并認識圓做好鋪墊。
三、教學環節要精巧
(一)詳略得當
學生學會畫圓以后,要讓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包括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這一環節教學內容多,我是這樣進行巧妙的“壓縮”的。
師:會畫圓了嗎?請一兩名學生到黑板前摸一摸圓在哪。
(學生若指著圓內,教師則直接告訴學生你指的是圓內,相機介紹圓外、圓上這兩個概念。)
師:剛才針尖固定的點有一個名字,叫圓心,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O表示。(板書:圓心O)圓上還隱藏著很多知識,想知道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文字給你們自主閱讀。你讀到什么就在剛才自己畫的圓上標出什么,好嗎?
通過摸圓這一提問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抽象的平面圖形圓的認識程度,同時區分圓上一點、圓內、圓上、圓外等概念,也為引入自主學習教材第94頁內容做好過渡,教師起到了很好的主導作用。教師揭示圓心的概念之后,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以及聯系用圓規畫圓的基礎上,主動了解圓的半徑和直徑。集體揭示半徑和直徑概念時,教者先讓學生說,再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半徑和直徑,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共識。接著通過一些判斷和練習,體會“過圓心”“圓上任意一點”“兩端”等詞語的意義,以便讓學生加深對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巧妙的練習穿插于認知環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節省了課堂時間,鞏固了教學效果。
(二)穿插巧妙
用圓規畫圓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在個別學生介紹用圓規畫圓的步驟和注意點以后,教師將畫圓步驟進行了總結與板書。教者通過精心的設計,使師生畫圓這一環節變得立體豐富。
師:剛才有同學借助物體畫的,現在老師給你們一個機會,想不想我們一起都用圓規畫一個圓?(想!)先做什么?(定點)我們一起來定一個點。
(師指著黑板邊緣)
問:定這里合適嗎?
生:不合適,往中間點。
師:再做什么?
生:把圓規兩腳分開,定長。
師:能不能想個辦法,保證使我們班每個人畫的圓都一樣大呢?(用尺量出兩腳之間的距離,使之相等。)怎樣定?(教師示范:圓規的一個腳尖對著0刻度,另一個對著需要的刻度。)
師:好,現在我們就把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統一定為3厘米來畫一個圓。
(師生共同畫圓)
教師并同時復述畫圓的步驟。
我把畫定圓穿插在師生畫圓這一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的意義。并為下面研究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的教學做好鋪墊。
(三)合作探究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節省課堂時間,例3關于探索圓特征的教學,教者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發揮集體的力量,提高學習效率,也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激發求知欲,達到深入研究的目的。
師:我們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大家想不想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圓還有其他特征呢?
生:想。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四道討論題,希望同桌小組間合作,比一比哪組最有合作精神,最有默契。
(出示例3的四個問題,同時說出要求:我們大家可以用手頭的材料,用圓片、直尺、圓規等作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可以是畫一畫、比一比、折一折等。)
出示小組活動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并能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發展數學思考,進一步了解圓的特征。
總之,微型課堂教學如何做到簡約且高效,我們還在探索之中,整個教學環節還需打磨。希望自己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能使自己課堂教學擁有有一片簡約而不簡單的天空,在淡定中堅守好自己腳下的“三尺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