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數學這門課程,通常都是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接受數學教育就僅限于課堂,這使學生只明白數學原理,只會解決書本上的數學難題,而不懂得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當中,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難題。這種數學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與如今提倡的新課程教育背道而馳。
其實,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比如,我們所說的晶體就是數學中的多面體;蜜蜂的蜂巢其實是一個六面體;在切西瓜的時候,要想把西瓜平均切開就要用到數學;上街買東西計算價錢要用到數學;期末統計學生的成績,進行班級的排名還要用到數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見,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數學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也離不開數學,這就為我們把課堂上的數學教育同步到生活當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的最終結果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僅限于成績的高低。如果學生只接受書本的知識,缺乏把書本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能力,顯然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所以,數學教育也應當與生活相結合。
《新課程理論》對課程的要求是要以兒童的興趣或需要為基礎。課堂上枯燥的數學教育,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數學容易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排斥數學課程。書本上冷冰冰的數字,無聊的運算符號,很難調動起學生動腦的熱情。如果不把數學教育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體會數學的魅力,那么將會大大提高他們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想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數學教育,首先要調動他們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動腦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奧秘,比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中大多數都是圓的,如喝水用的杯子、吃飯用的碗、水桶、瓶子上的蓋子等。為什么這些用具都是圓的呢?又如,我們體檢時候稱體重,農民伯伯賣蔬菜,媽媽帶我們去買水果,這些情況下用的稱為什么不一樣呢?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其次,我們要注重生活中數學的應用。生活經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智慧的源泉,也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大動力,所以在生活中,老師與家長都要做好孩子的引導者,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比如,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在購買孩子愛吃的糖果時,讓他們比較一下散稱的糖果與包裝好的糖果哪個價格更合適,引導他們去探索質量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服務于生活。數學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老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