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軍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學生樂意問的基礎上要提高學生所提問題的質量,教師需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善于提問。
一、抓住課題引導質疑
在揭示課題后,教師可以創造條件來導入新課,在課題中巧妙地啟發學生尋找疑點,提出問題。如,在教學《夜晚的實驗》時,揭示課題之后,便問: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經過思考隨即生疑:為什么這個實驗是在夜晚進行的?誰做的這個實驗?這是一個什么實驗?這個實驗是怎樣做的,結果又如何?這個實驗有什么意義?這種圍繞課題產生的疑問,是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的結果,是向教材內涵深層開掘的開端,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質疑
一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往往突出表現在某幾句或幾個段落上,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質疑,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如從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入手確定研究性閱讀專題。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確定閱讀的專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可以從“杰出”與“愛國”這兩個詞語入手確定閱讀專題,“杰出”表現在哪里?“愛國”又表現在哪里?
三、抓住文章矛盾處引導質疑
引導學生用捕捉矛盾的方法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時中,我在與學生談到白骨精的“三變”和孫悟空的“三打”時,引導學生質疑:白骨精的目的是想吃唐僧肉,但白骨精的每一變都被孫悟空識破后,為什么不與孫悟空開打而變身逃脫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出白骨精狡詐貪婪的特點。
四、展開聯想引導質疑
聯想是從已知事物聯想起其他相關的事物,或是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關概念的思維方法。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一篇課文學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再質疑。如,在教學《盧溝橋烽火》后,我作啟發:學了課文,你還想了解什么?學生便問:“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我便布置學生一個課外作業,搜集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這樣既進行了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又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并培養了學生于無疑處求疑的習慣。要想學生真正“會”質疑,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要求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起點、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要引導學生從一般到特殊,從表面到深層,從具體到抽象地看待問題;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鼓勵學生不盲從、不唯書,敢于剖析,敢干反其道而思之。
質疑問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