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21世紀是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和高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中華民族要在各種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具備很高的綜合國力和大量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大量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重擔就落在學校教師的肩上。
怎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呢?
一、要轉變教師觀念,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由于幾千年來儒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動不動就以權威的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要求學生絕對聽教師的話,即唯師命是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早就成為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桎梏。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應徹底拋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注重構建民主、平等、互敬互愛的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徹底拋棄那種由教師滿堂地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的教育觀念;徹底拋棄那種“小綿羊”“聽話”和對書本、教師都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才觀念。教師要把自己由一個傳統的講師徹底轉變為一個新型的導師,去激勵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提問、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要幫助學生創設一個自我表現的問題情境
舊教育模式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這三個“中心”壓制了學生的“好奇心”,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害怕回答問題,怕答錯了受到教師的批評指責。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千方百計地創設學生自我表現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思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既使學生獲得現有知識和技能,又使他們還能進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景,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甚至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使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異想天開”,敢于“標新立異”。學生的大腦不再是一個被填滿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待點燃的火把,教師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難,變批評為誘導,千方百計地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把,激勵他們創新的欲望和勇氣,教給他們認知的能力、自學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來。
三、要千方百計讓每個學生都能摘到成功之果
創新教育沒有后進生。世界上只存在教不會的教師,不存在學不會的學生。我們教師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人人都能成才。優質木材在拙木匠的手上是做不出什么精致的器具來的,劣質木材在巧木匠的手里卻能制出精致的器具來。關鍵在于量材而用,物盡其用。我們教師應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學生都能人盡其才。
總之,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要關心、愛護、鼓勵、肯定、誘導、激勵。教師只有把自己豐富的感情灌注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才能點燃每個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感火花,才能開發每個學生的智能,才能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各自的成功,也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