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高飛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科學是什么,為何用科學為社會服務,這是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有效教學是在引發學生強烈好奇心與積極探究欲的前提下,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科學課程要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1.學生的主動發展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主動發展的學生,是新世紀教育的要求。而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良好的信念和進取精神正是這種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
2.教育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啟發式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展三結合式教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要求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3.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前社會,信息開放、文化多元,不少中小學生表現出厭學、焦慮、煩惱等心理問題,由于缺少用正確的心態看待社會的能力,不少學生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事情,這些都是由于學生心理素質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有效預防和矯治。
三、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
課堂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心理素質的培養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育著重于智力因素,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感、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離不開科學課堂。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統教學中,大都是教師的“一言堂”,也就是“填鴨式”教學,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現代教學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教學要求啟發式教學;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所以,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2.教學生如何學習,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訓練他們的想象思維,注意的能力以及認知,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與教師的引導有著互相影響的辯證關系。
3.通過活動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活動課是一種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通過實驗、探究深入自然,以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目標,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實踐性、廣泛性和交流性,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金成彬.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數學素質教育[J].大觀周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