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解決問題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接觸解決問題,所以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通過教學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意識,讓他們從認真審題、分析數量關系、實際運用等方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解決問題;審題;數量關系;實際運用
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我發現解決問題是很多學生數學學習中的難點。中高年級提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策略,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足,和他們講什么策略,確實有很大的難度,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教學中加以滲透,讓他們逐步形成這樣一些意識,來幫助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我們要求學生學會認真聽教師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弄清題中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
在以前的學習中,應用題是以純文字形式出現的,對于條件和問題一目了然,而現在新改編后的教材在解決問題內容呈現上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情境圖、對話、表格等,這些形式的出現其實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解決問題變得生動起來,有效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從多種形式的題目中找到條件和問題,為解決問題做好必要的準備。
二、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意識
從數量關系出發確實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很多的問題,但當題目給定很多條件時,雖清楚數量關系,卻找不到需要的條件,還是會有很多的不便。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所給的問題,選擇需要的條件,這樣才能使解題的正確率大大提高。
例如,一年級下冊教材中曾遇到這樣一個題目:“已知原來有20本,還剩5本,問一共拿走了多少本?”有的學生根本不分析題目,直接把原有的和還剩的加起來求總數,而實際上題目的“一共”并不是指總數,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告訴學生用加法來求一共,否則遇到類似這樣的題目就會出錯。還有的學生也明白這道題的意思,他能很快地說出拿走了多少本,但在實際解決過程中就會出現“20-15=5(本)”,顯然這樣也是有問題的,他們對題目的關系理解不清,沒意識到要求的是拿走的,還是還剩的。
對于這類錯誤,學生雖然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但是在解題時并未依據題目意思解決,從中我也很疑惑,于是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又試著帶學生從問題加以分析,找出所需要的條件,再解決。似乎這樣一來,學生也或多或少地有了一定的解題意識。
其實我們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還可以運用適合學生特點的畫畫圖、擺擺圓片等一些形式來輔助學生解決問題。
三、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教學不光是要讓學生能解決問題,更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運用,這才是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
例如,解決問題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給定幾個條件,如雞鴨鵝的只數,然后提出兩個問題,解決后再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來。每當這時便會有一些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你既好氣又好笑:雞和鴨多多少只?鴨比鵝一共有多少只?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對待問題的意識還是很缺乏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會利用一切可乘之機,讓學生練習提問題,解決問題前都先讓他們提一提自己可以想到的問題,以此方式來逐步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慢慢地訓練,學生在一點一點積累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地成長起來,現在再讓他們提問題,他們不會干巴巴地說道算式什么的。
四、注意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
一年級下學期對學生而言,有關“元、角、分”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相關的實際問題難度則更大,學生解決問題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例如,題目常會給定幾種商品的價格,問哪個比哪個貴多少元,或便宜多少元,付多少元找回多少元,某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或是告訴你付的錢和找回的錢,問買的是什么,或者已知買東西的錢和找回的錢,算一算付出的錢。還有會出現帶幾十元買哪兩樣東西夠不夠。
綜上所述,低年級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和解題思維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將直接影響以后解決問題的學習。作為低年級數學教師,我們有必要做好低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