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一個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名字,代表著某種審美、趣味以及格調,優雅地存在。
隨著演員張鐵林在網上公布的一段視頻,“仁波切”再次被人知曉。在新浪微博里,你只要輸入“仁波切”三個字,幾十頁的仁波切就笑意盈盈撲面而來。這些仁波切里,認證的動輒幾百萬粉絲,就算沒有任何認證的,也有幾萬粉絲,標簽都掛著“世間”、“永恒”、“彼岸”等美好的詞匯。
在中國,活佛、法王、仁波切從未像現在這樣流行過。即便明武宗曾迷戀密宗,《金瓶梅》中也曾出現過有關藏傳佛教的段落,但影響畢竟有限。
在藏地,仁波切是一種很嚴肅的身份,一個仁波切修煉要幾十年光陰,真正的苦行僧,就算貨真價實的,如果不檢點自己的言行,也會被信眾拋棄。而在漢地的今天,人們甚至已無意去甄別真假仁波切,因為任何試圖去思考此中利害的人都可能被認為是對佛的不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仁波切是一種與心靈相關的市場需要,從藏地來到漢地那天起,就被賦予這層光芒。希望得到救贖的人們,尋找一個上師,把自己的心靈收割,然后交給對方,等待豐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