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雷
我這兩天正打算托人找票去國家大劇院看漂亮的朝鮮人民軍妹子的演出,據說一票難求。但這些顏值很高的朝鮮妹子們,卻突然走了。
遺憾啊!這不僅讓我想起上一次看朝鮮人民軍的演出是2009年11月,一晃竟已是六年前了。
2009年11月,朝鮮人民軍協奏團來京演出,軍隊的老朋友給了我兩張票,那個時候大家對朝鮮人民軍妹子的好奇心,還沒有這次這么強烈。
那次我是帶著10歲的兒子去看演出的,我對演出沒有抱什么希望,我以前跟領導去朝鮮訪問的時候,看過朝鮮人民軍的專場演出,而這次,我只是想拓展拓展孩子的視野,讓他了解一下另一個世界,不料這場演出卻拓展了我自己的視野。
演出很成功,主題也很突出:歌頌偉大領袖和中朝友誼。演員全都是穿著軍裝演出,和我們的總政歌舞團有一拼,但舞美燈光水平要比我們的差了很多年。
很可惜當時以為不讓拍攝,我就沒有帶相機去,但我把節目表保留了下來。
第一個節目就是大合唱:《朝鮮人民軍軍歌》。很好聽,事實上,各國的軍歌其實都很好聽,適合行進間演唱,很能鼓舞士氣。
第二首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朝鮮人民軍的演員是用中文唱的,聽得我很激動。因為我當過二十年兵,對這首歌實在太熟悉了,我自己唱過無數遍,它讓我想起了那些在軍隊的歲月,特別是上軍校的日子。
聽完之后,我對孩子說:“這兩首軍歌聽起來有些像啊。”
不料坐在我們旁邊的一個長者聽見了,扭頭對我說道:“是差不多,因為是同一個朝鮮人作的曲的。他叫鄭律成。”
啊,我聽了大吃一驚,也很慚愧。這首我極其熟悉的歌曲的來歷,我居然一點都不知道。
于是看完演出回家,我趕緊上網查資料,查到了以下的內容: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陰歷7月7日,出生在朝鮮南部的全羅南道。在他誕生的4年之前,朝鮮已經淪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他的父親鄭海業是個愛國者,支持兒子們參加抗日救國斗爭。鄭律成的3個哥哥都參加了朝鮮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在革命斗爭中獻出了生命。1933年鄭律成19歲時,隨著三哥來到中國,進了南京的“朝鮮革命干部學校”學習,畢業后分配到電話局工作,收集日本人的情報。為了更好地掩護身份,組織上資助他去上海學習音樂,他的音樂才華從此嶄露頭角。
“七七事變”之后,鄭律成奔赴了延安,后來和詩人公木(本名張松如)同住一個窯洞。
1939年10月,極具音樂天賦的鄭律成受到《黃河大合唱》的鼓舞,和公木合作,創作出《八路軍大合唱》,并成功演出。這個大合唱中,有著名的《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
在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已經定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隨著人民軍隊的壯大而唱遍祖國大地。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肩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抗戰勝利之后,鄭律成和他在延安娶的中國夫人丁雪松一道回到了朝鮮,他的組織關系也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他受命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于我軍文化部部長),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也就是朝鮮的軍歌。丁雪松在平壤擔任的則是華僑聯合會總會委員長及新華社駐平壤分社社長。
中朝兩國正式建交后,中國政府決定在平壤建大使館。按照兩國的約定,鄭律成和丁雪松必須面臨國籍的抉擇——夫妻之中,必須有一人加入另一方的國籍。這年9月,丁雪松奉調回國。不久,周恩來總理寫信給金日成主席,要調鄭律成回中國。據說金日成拿著周恩來的信件,說了一句話:“調鄭律成回國?可以嘛,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培養了那么多干部,現在你們要一個鄭律成,不成問題。”
后經周恩來批準,鄭律成加入中國國籍,夫妻二人回到中國并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
因此可以這么說,鄭律成在創作《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的時候,還是一個朝鮮人。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很多人為了生存奮斗著,也有很多人在為了自己的信仰而奮斗著,為著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奮斗著。
很多人不了解中朝關系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共產黨的關系淵源很深,遠遠早于朝鮮戰爭。從抗戰開始就有大量朝鮮共產黨人在中國,他們都接受蘇共的領導。
解放東北時,解放軍部隊曾經借道朝鮮進入東北。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有兩個朝鮮師,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而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這兩個師都被金日成要了回去參戰。
這些歷史我還比較熟悉,但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音樂會,我真不知道音樂家鄭律成有過這樣一段傳奇的歷史。
當然,鄭律成后來在中國的日子并不好過,他當過右派,在文革也被批斗過,對四人幫也很不感冒。不幸的是1976年底,在四人幫被粉碎后不久,他就因突發腦溢血去世了。
還要啰嗦幾句的是,我對于朝鮮歌曲的印象其實很不錯,尤其朝鮮人創作的進行曲,的確是大氣磅礴,但其中也會加入抒情的樂章,當然它們的內容基本是歌頌類的,加上朝鮮演員那種夸張(也許是出自內心)的表演,總能把我帶回到過去,但必須承認朝鮮的確是一個充滿音樂感的民族,能歌善舞。
我最早學會的朝鮮歌是《金日成將軍之歌》,說實話,這首充滿個人崇拜的歌曲旋律很美,我至今都能唱出的它的中文版來:
長白山綿綿山嶺,沾滿血印。
鴨綠江曲曲蜿蜒,飄著血痕。
今日自由朝鮮光榮的花環上,
放射著燦爛的神圣光芒。
啊~那令人懷念的名字!我們的將軍!
啊~那光輝的名字!金日成將軍!
……
那個時候的朝鮮,在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很美好的國家,我們看過許多朝鮮電影,聽過許多朝鮮歌曲。而朝鮮音樂,比起當時的中國來要發達得多,這得益于它的領導人——金日成和金正日都是酷愛音樂的。
因為改革開放,中國迅速發展,文化方面已經變得繁榮了,而朝鮮還是那樣一個金家王朝,甚至更加封閉。
如果不是朝鮮人民軍妹子們,這次在中國媒體上如此抓人眼球,我記憶中的一些東西也不會翻騰起來。
我上軍校的時候,校歌沿用的是鄭律成那個時代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當年我們站在洛陽的黃河岸邊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激動和崇高感。
二十多年后軍校同學在北京大聚會,已經脫下軍裝的我們又唱起了這首歌,于是又想起了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的日子——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
相信中國許多上過軍校的人都熟悉這首歌,因為它是不少中國軍校的校歌,承載著很多人當年的單純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