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100元大鈔又要變得不一樣了。
11月12日,時隔十年之后,新版的百元大鈔將上市流通。這個版本按央行的說法,兩個字:防偽!
鈔票真是一樣神奇的東西。一張薄紙,從橫向看,串聯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蕓蕓眾生;從縱向看,貫穿了政權與國家的歷史,反映它和它的時代。
亂局中誕生的首套人民幣
1948年,鏖戰。
當年11月,解放軍已在東北得勝,大軍進關,劍指平津。隨著戰事推進,各解放區鈔票不統一的狀況愈加突出。原定的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和發行人民幣的時間被提前了一個月。1948年12月1日,石家莊市原華北銀行的舊址掛起“中國人民銀行”的牌子,發行了面額為10元、20元和50元的人民幣。就在三天前的11月29日,平津戰役已經打響。
這套人民幣共有62種印制版本,面額更是大得驚人,共有12種,從1元到5萬元不等。
各位可能會奇怪,首批發行時面額不大,為什么到后來面額就飆到5萬了呢?
一切都離不開時代。
經過多年戰火的中國,生產未恢復,稅收很不足,而軍費、安置費等諸多開支卻很龐大。增發紙幣成為解決辦法之一。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資條件印制人民幣。在政權建立初期,由于各種原因,也曾出現過短期的通貨膨脹。
后來,通貨膨脹停止了,大額貨幣卻仍在流通。
這第一套人民幣,絕大多數版本的票面文字由時任華北政府主席董必武書寫。而圖案所反映的則是當時這個文明古國的風貌,有紅色的工廠,有沙漠中的駱駝隊,有馬兒耕地的場景,有軍艦,有收割機,有火車,有帆船,有的版別中還印著一名工人和一名農民比肩而立的場景,這象征著工農聯盟。
這些數量繁多的圖案版本連在一起,就是當時中華大地的風情畫。
面額最大的5萬元人民幣其中一個版本印著一處著名建筑——新華門。這座中南海的正門,無疑是新政權權力中樞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新華門這一名稱并不是1949年所取,而是早在袁世凱時期就已經更名。
至于為什么錢幣上沒有選擇領袖的圖案,據報道,將毛澤東印在紙幣上本是最初的設計,但給毛澤東送審時,卻被他本人所否決。
紙幣中的革命圣地
終結上一種貨幣的方式,是發行一套新的來取代它。
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開始發行,同年5月,第一套停止流通。當時規定的收回折合比率為1:10000,即第二套的一元相當于第一套的一萬元。首批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最高面額為5元,1957年又發行了10元紙幣。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也同時發行了硬幣,紙、硬幣開始混合流通。
對于第二套紙幣的圖案設計,周恩來曾經作出過一些指示:戰士的形象不夠英勇,手中拿的還是美式卡賓槍,不恰當;汽車圖樣是我國裝配的美式汽車,要改一下,免得外國人誤會;農婦年紀太蒼老,要畫得健康一些。
在這套人民幣中,出現了許多中國革命圣地的圖案。比如3元券的圖案就是江西井岡山的龍源口橋,井岡山代表了中國革命的早期階段。而2元券的正面圖案是延安的寶塔山,在1930到1940年代,寶塔山吸引了許多熱血青年奔赴延安,延安無疑可以代表中國革命的第二階段。那么勝利階段應該由什么建筑來代表?這恐怕不會有第二個答案,當然是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也正是1元券的圖案,這一圖案不僅象征著革命的勝利,也象征著革命催生出的果實——一個新的政權。
三張紙幣就可以排出近三十年的歷史。
其實,第二套人民幣本身也見證了一段歷史——那就是中蘇關系的蜜月與交惡。
在這套鈔票中,3元、5元、10元無疑是面額最大的,也是最重要、最需要防止造假的三類,當時決定由蘇聯代印。3元券圖案為上文提到的井岡山龍源口橋;5元券圖案為各族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10元券則印著工人與農民。
后來隨著中蘇關系惡化,1959年蘇聯停止供應印鈔紙,3元、5元、10元券的鋼版,也被蘇聯強行保留,不肯轉交中國。1961年,我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印刷了新的10元券和5元券。3年后的1964年4月,對這三種蘇聯印制的票券進行收兌,由于這三種票券屬于大面額,當時民眾生活中使用較少,所以回收較快、較徹底。
時過境遷,當年被禁止流通的票券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珍品。
人民幣上的人像變遷
為方便民眾使用,在第二套流通7年之后,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發行,共7種面額、13種版別。這次,中國人在造幣技術上實現了提升與突破。
如果我們把觀察焦點放在幣面圖案上,就會發現,人的形象被凸顯出來,有些時候甚至不是一群人或者幾個人,而是一個人。
對于人民幣上出現的人物,歷來頗多考證與鉤沉。比如一元紙幣上印著一位女拖拉機手。拖拉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958年,中國第一輛拖拉機誕生,取名為東方紅,開出廠房的時候,機頭掛有毛澤東畫像。一年之后的1959年,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正式投產。作為時代標志,拖拉機大量出現在那時的宣傳畫中。之所以拖拉機手選擇了一名女性,有一種說法是,該人物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曾被選為全國勞模的梁軍。二元紙幣上的車床工人無疑象征著以工業為主導;而五元紙幣選擇了煉鋼工人的圖案,鋼產量當時被認為是衡量國家工業水平的重要指標,1960年代距離全民煉鋼的大躍進時期也尚過去不久。
這三種個人特寫,所標榜與宣傳的是勞動場景。在勞動最光榮的時代,這是時代喜惡的真實寫照。
除了這三種個人特寫之外,紙幣上還有群像。最具代表性的群像無疑被印在最大面額的10元紙幣上,那上面所描繪的一群人,可以分辨出工人、農民、與軍人,整幅圖案是工農兵的聯合,這是那個時代的底色。
2000年7月1日,第三套人民幣停止流通,使用時間前后長達38年之久。
領袖登場
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幣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
自1987年起陸續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將面額增加到50元、100元。也正是從第四套開始,領袖頭像正式走入紙幣之上。
第四套紙幣的共同特點是正面為頭像圖案,背面為中華大地的名山大川。這也是人物第一次以頭像的形式出現在人民幣中,此前的人物多為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而第四套人民幣的人物則是肩部以上的特寫,頭像被放大,面容被凸顯。
除五十元和一百元鈔票外,其余面額第四套人民幣的正面圖案均為兩名少數民族人士,他們穿著民族傳統服裝,整體顯示出各民族團結的寓意。而五十元鈔票畫著工人、農民和另一類人,這類人不是出現在第三套中的軍人,而是知識分子。這也是知識分子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國家發行的人民幣中。
作為面額最大的百元大鈔,領袖頭像成為正面圖案,這也是人民幣歷史上的第一次。領袖不是獨照,而是合照。四位領袖的頭像半重疊著排開,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分別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和朱德。
現今使用的第五套紙幣,自1999年國慶日開始發行。不同于以往的是,出現在1元至100元紙幣上的圖案主體是相同的,而且是一個人物的形象,他就是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