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解放軍在裝備了得到強化防護的“猛士”裝甲版后,也能夠更好地在多種復雜的作戰情況下執行任務,成為真正的“戰地的士”。
伊拉克戰爭以來,路邊炸彈似乎就是給美軍造成傷亡的最主要原因,“悍馬”因此被叫作了“死亡陷阱”,對于“悍馬”脆弱不堪的防護力一時間是惡評如潮,那么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第三代軍用越野車的“猛士”,又將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呢?
不要小看了路邊炸彈
提起路邊炸彈,很多人可能還不以為然,覺得不過就是過去游擊隊打打冷槍差不多。但實際上路邊炸彈可遠不是那么簡單。一般是指簡易爆炸裝置,英文是“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簡稱IED。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制作簡單、威力巨大,是現代非對稱作戰的一種典型方式。路邊炸彈起源于二戰,在越南戰爭中逐漸發展起來,讓美軍已經開始吃了不少苦頭。到了伊拉克戰爭,更是發展到了高峰。
現代路邊炸彈的威力更是驚人,用驚天動地來形容來不過分,以色列60噸重的“梅卡瓦”主戰坦克,美國66噸重的M1A2主戰坦克都曾有過被路邊炸彈炸上天的例子,60噸的大家伙都經不住路邊炸彈的一炸,就更別說是小“悍馬”或者是血肉之軀了。
飽受批評的“悍馬”
由于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遭到了路邊炸彈的慘重損失,而且大多是在“悍馬”車上,于是“悍馬”車便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平心而論,這確實是冤枉了“悍馬”。從“悍馬”的研制本意來看,本來就是為了降低采購費用和后勤壓力而選用的通用性機動車輛,嚴格來說,是作為二線裝備,而不是直接伴隨坦克沖鋒陷陣的,所以自然不會想到裝甲防護。從性能上來說“悍馬”完全符合美軍當初的要求,并且在可靠性、易維護性、多用途等多方面甚至都超過了美軍最初的希望。只是美軍所面臨的戰場性質發生了質的轉變,“悍馬”對這種新情況無法適應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美軍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為“悍馬”進行裝甲防護的升級。在經過輪艙防雷處理和車身防彈處理后,裝甲版“悍馬”的防護水準達到了北約II級裝甲車的標準。但是在加裝了將近1.5噸的裝甲后,有效載荷由基準型的1.996噸下降到只有590公斤,這對于美軍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裝甲版“悍馬”只完成了幾輛樣車后就終止了計劃。
90年代中期以后,輕型軍用車輛裝甲化已是大勢所趨。北約有“美洲獅”、“小獵犬”這樣的裝甲輪式車輛,而美軍就只有毫無防護的“悍馬”,于是美軍再次啟動了“悍馬”改進型的研制。并且明確提出可以適當降低“悍馬”的機動能力,在不低于世界同類車輛水準的情況下,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改進型為了保持“悍馬”原有的高機動性,換裝了更高效的渦輪增壓系統和燃油高壓噴射系統,提高了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并針對未來大負荷的要求,對車輛的懸掛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甚至車架都進行了加固處理。改裝后的“悍馬”被稱為ECV車型,美軍裝備編號為M1113型。
美軍沒有停止對“悍馬”的進一步改進,根據相關消息,美軍已經有為“悍馬”安裝模塊式裝甲的計劃,防雷和防彈組件都是模塊化,在執行有一定危險的任務時就裝上模塊化裝甲,完成任務后或一般任務時則可以拆下模塊裝甲。
重裝上陣的東風“猛士”
作為中國第三代軍用越野車的代表作——東風“猛士”,本身就是對美國“悍馬”進行逆向仿制而來的,那么對于“悍馬”的缺點,“猛士”是會照搬還是會有所改觀?
東風汽車在研制時就已經聽到了太多對“悍馬”缺乏防護的詬病,因此很自然會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改進。整車采用全封閉裝甲一體焊接結構,底盤可以加裝V型鋼板提高對地雷防護效果,標配防彈玻璃和抗爆主副油箱,此外還有內部防崩襯層,比起“悍馬”是有了一個全方位的提高。而盤點中國第三代軍用輪式越野車,北汽“勇士”動力上的先天不足,使得改裝成高防護性裝甲車可能性不大;南京依維柯2046系列,雖然換裝了高性能增壓發動機后,整體性能能夠滿足軍方要求,但是原型車已經問世超過30年,技術方面顯然已經落后,很難滿足以后進一步的改裝要求;北方汽車的VN3系列車族,擁有良好的裝甲焊接車體、四輪獨立懸架、大功率柴油增壓發動機,在動力傳動以及懸架部分和東風“猛士”有大量的備件可以通用,但是相對6噸的自重,112千瓦的發動機還是有些力不從心,而且目前還沒有大量裝備,一直都還在小范圍的測試階段,將來是否會大規模裝備還不好說。因此,解放軍新一代高機動性越野車的大梁也就非東風“猛士”不可了。
為了能夠全面承擔解放軍的反恐、低烈度邊境沖突、快速部署、城市巡邏等等作戰任務,提高防護性是改進的重點,如果還是像“悍馬”那樣的升級改裝,勢必會出現機動性下降的問題,因此東風汽車公司充分考慮了軍方對新一代越野車的技戰術要求,以及將來的各種作戰環境和備件通用性維修便利性等因素后,推出了“猛士”裝甲版。
車身采用類似于德軍“野狗”防雷車的結構,將具有高強度防護能力的裝甲板,作為結構件。并可根據需要加裝底盤防護裝甲。前發動機艙、駕駛艙、貨箱全部是一體式焊接結構,只有車門是活動部件。大面積采用一體式成型裝甲覆蓋,車身后部也是一體式焊接成型。前部散熱百葉窗平時可以打開來提高散熱效率,在作戰時則可以關閉以提高前部防護能力。兩側四個車門的防彈玻璃還有加厚防護鋼板覆蓋,車身兩側后部加裝高強度防彈玻璃的觀察口,車頂位于駕駛艙前部的艙口也由裝甲板保護。前風窗框架與車身和車頂一樣是一體化裝甲結構,前風窗使用5厘米厚度的防彈玻璃,還可以臨時加裝防彈百葉窗。
“猛士”基本的自重為3.25噸,而裝甲版的自重達到了4.8噸,這多出來的1.5噸幾乎全部用在了強化的裝甲防護系統上。如果為了保持基本型那樣的高機動性,就必須要改用更強的動力系統。由于裝甲版目前還在測試階段,所以出于保密原因不能透露具體數據。但是可以肯定,裝甲版的動力絕對是有較大的提升。
東風猛士軍車
根據使用情況的反饋,“猛士”基本型在總里程超過3萬公里后,普遍出現高速行駛時前輪抖動的問題。這是采用雙A擺臂獨立懸架車型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是由于擺臂膠套、輪轂上下球銷質量不高、懸架部件制造精度不高或工作強度過大所引起的。裝甲版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徹底改進,調整了軸間制動分泵位置、增加了傳動軸花鍵數量,最重要的是更換下擺臂總成,徹底解決了這個老問題。
“猛士”裝甲版2011年開始列裝駐新疆南疆部分地區的解放軍機動部隊,并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路測和防護性測試。據說在100米距離上,風擋玻璃可以抵御7.62毫米步槍彈,車身可抵御7.62毫米穿甲彈,車身兩側可抵御7.62毫米步槍彈的射擊,同時可以有效防護爆炸物的沖擊波。也就是說經過了重裝化的裝甲版“猛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抵御路邊炸彈的襲擊,作為今后將全面裝備解放軍快速反應部隊的高機動性輪式越野車,這一意義非同尋常。解放軍在裝備了得到強化防護的“猛士”裝甲版后,也能夠更好地在多種復雜的作戰情況下執行任務,成為真正的“戰地的士”。
摘編自微信公共號“軍迷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