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忠
【摘??? 要】小說的課程內容究竟是什么,小說究竟應該“教什么”,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這又恰恰是關乎小說教學成敗的根本問題,容不得我們回避和漠視。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教學?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092
小說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具有十分復雜的文化蘊涵和非常豐富的藝術營養,是人們精神追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文學四大體裁之一,小說在中學語文課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近年來在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頻率也日益提升,在各類暢銷書排行榜中,小說也獲得了較前的排名,可以說,小說是極少的會陪伴絕大多數人度過他們的閱讀生涯的文學樣式。喜愛讀小說也許只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會讀小說才是提高閱讀質量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小說知識和閱讀方法,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一、小說應該教什么始終沒有定論
小說教學應該教什么呢?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師認為教小說“三要素”,有老師認為教寫作手法和藝術特色,有老師認為語言和風格也不能忽略,還有老師認為應該兼顧以上幾種觀點,哪些內容值得教就教哪些。那么,哪些內容值得教呢,評判值得的標準是什么呢?有老師認為,教材中的課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有老師認為教參上提到什么就教什么,有老師認為,名師們教什么也同樣教什么,還有老師認為,網上大多數教案里有什么就教什么。如果我們的教師連小說應該教什么都不能說清楚的話,那么這么多年我們究竟教了些什么給學生呢?
筆者帶著以上的疑問查詢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涉及初中小說閱讀教學的只有1條:“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課程標準中只有面向各種文體籠統設定的閱讀教學目標,并沒有具體的針對小說的閱讀教學目標,看來想要從課標中尋求一點兒蛛絲馬跡也不可得。當下名家們的專著論文,絕大多數都是在理論層面討論語文教學,只有一小部分意識到了語文課程中明確“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呼吁確定不同文體的“教學內容”,小說教學究竟應該教些什么,筆者依舊沒有找到答案。再翻閱近年來比較有名的重點期刊,有關小說研究的文章多是一篇篇課文的詳細案例和一個個細節問題的探討,案例大多圍繞某一篇課文介紹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設計思路,細節問題的探討也多是圍繞主題或藝術手法的新解讀和新發現展開,集中探討小說教學內容的文章是少之又少。那么,小說究竟有沒有相對統一、固定的教學內容呢,如果有,小說的教學內容究竟包括哪些呢?這應該是小說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也應該是首先需要解決的根本性的問題。
二、教師僅憑臆斷經驗決定教學內容
筆者在與本校語文教師訪談的過程中得知,絕大多數老師認為:在初中階段,小說和散文(主要是敘事散文)不用區分得那么清楚,兩者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差不多。小說之所以成為小說,一定有屬于它自己的特點、氣質和韻味,有區別于敘事散文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能說清小說和散文的不同之處,只能說明我們對這兩種文體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沒能抓住它們各自本質的特點。
在問及具體小說篇目的教學感受時,老師們普遍認為《社戲》、《孔乙己》、《范進中舉》、這些經典名篇比較難教,這些篇目可教的內容太多,難以取舍,往往只好一網打盡,全部都教,教師、學生普遍感覺較累;另外,《端午日》、《童年的朋友》和《在烈日和暴雨下》等中長篇小說的節選,缺少明顯的故事情節,教學內容難以確定,往往又會覺得沒什么東西可教,教學設計往往顯得隨意潦草;而《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雖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但情節過于簡單,主題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懂,基本可以不教,這樣的小說往往會因為教學中“趕進度”的需要而被省略。由上可以看出,所謂“難教”,往往是因為和“三要素”相關的內容太多,“沒東西教”是因為“三要素”不明顯,“可以不教”是因為與“三要素”相關的內容太簡單,說來說去,小說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三要素”制定的,小說是不是只剩下干巴巴的“三要素”可教了呢?如果所有小說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都最終指向“三要素”,那么,只要有一個教學設計,一種教學思路便可以套用所有的小說,那么不同小說之間的區別又在哪里呢?小說本身的經典價值又體現在哪里呢?更為可怕的是,以上狀況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小說教學中存在著,如果這樣的狀況依舊得不到改善,很難想象幾十年后的語文教學將會是怎樣的面貌。
三、學生喜歡讀小說但不喜歡小說課
在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共有77.3%的同學喜歡閱讀小說或比較喜歡閱讀小說,有近75%的同學認為小說人物塑造個性生動、情節設置曲折跌宕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而小說在反映復雜多樣的社會生活方面的作用及其藝術手法方面的魅力未能引起他們的重視。學生們比較喜歡的篇目有《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變色龍》、《孔乙己》、《最后一課》、《偉人細胞》等,不喜歡的篇目有《端午日》、《童年的朋友》、《在烈日和暴雨下》等,原因主要是這些小說是長篇中的節選,節選部分沒有太多的人物描寫和故事情節,在學生看來,這些篇目有些“不像小說”。
對現在的小說課堂教學,18.1%的同學認為生動有趣,39.2%的同學認為學到了知識,有收獲,列舉的篇目主要集中于《孔乙己》、《范進中舉》、《變色龍》、《故鄉》等有一定閱讀難度的文章,還有14.9%的同學認為小說課堂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沒有意思,不如自己自學,列舉的篇目是《偉人細胞》、《三顆枸杞豆》、《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窗》等內容比較簡單的文章。從以上調查不難看出:1.喜歡閱讀小說的學生很多,小說教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2.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閱讀小說的原因是小說情節曲折跌宕和人物生動形象,對小說的喜歡尚且停留在有趣好玩的感性階段;3.在學習內涵豐厚的經典名篇時,學生感覺壓力較大,在學習淺顯易懂的文本時,學生又不太感興趣,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是教師需要認真鉆研的問題。
四、結束語
以上分析了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小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柳廣云.關于中學小說教學的思考[D].云南師范大學.2005.
[2]馬雅玲.小說教學應該教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