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摘??? 要】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同時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進行雙向交流互動、培養學生多種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建構邏輯思維、樹立養成人生思想價值觀念的重要渠道。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獲取充足的知識技能,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語文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必須進行的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02
針對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將結合具體的課堂實例,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在具體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全面的、有所側重的教學目標
(一)在把握具體學情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之一,是進行教學必須考慮的因素。每一個班級的學情都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一定要通過作業、考試成績、課堂表現、課后表現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的興趣傾向等。只有了解了具體的學情,才能制定適合學生學習、參與、發展的教學計劃。
(二)教學目標要明確、有所側重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課堂教學將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教師對課堂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分別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三個維度體現了學生全面學習發展的要求,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從三個維度全面地考慮。每一堂語文課都有三個教學目標,但是不同題材、體裁的課文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有做到有所側重。在三個維度中,找到最合適講也是最應該講的內容,將其定位主要教學目標。舉個例子,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在語文能力中,最主要的是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不同的篇目培養學生能力的方向就不相同。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它的景物描寫堪稱經典。那么這一課教學目標,就應該側重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進行鑒賞和感受,學習朱自清寫景手法,提高學生對寫景類散文的鑒賞能力。這是側重于知識與技能方面。而另一篇課文《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則是通過體會作者強烈的情感和獨特寫作角度,讓學生了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這是側重于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由此可知,教師要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吃透”教學篇目,根據不同篇目的特點,制定有所側重的目標。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有重點地學習,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
二、教師帶動學生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共創有效語文課堂
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來看,高中語文呈現出內容多、知識結構復雜、知識體系龐大的特點。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很難做到完整消化知識,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常常是撿了新玉米,丟了舊玉米,課堂教學的效益很難提升。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通過課堂教學,帶動學生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在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又有大小之別,有課文內部的整合、課文同課文之間的整合、單元之間的整合甚至學段教材與學段教材之間的整合。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為例,在人教版必修三中,我將談論教學的兩篇文章《勸學》和《師說》進行整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教學。而在必修二和必修五中分別有陶淵明《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那么就可以進行陶淵明的詩歌風格和思想的探究學習。而在必修四的古詩詞單元,則可以按照詩歌的內容主題進行適當的整合,詠史懷古詩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愛情的有《雨霖鈴》《聲聲慢》,寫自身遭際抒發情感的有《醉花陰》,借景抒情寫志的有《望江南》和《定風波》。功過通過整合,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將知識系統化。在不斷的積累中建構語文知識結構,從而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技能,創建趣味性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這是適用于每一個科目的。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的,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靠老師來引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級技能技巧來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充分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巧設教學環節,用視、聽、讀、寫代替單一的聽
在傳統的教學中,語文課堂多數時間都是在教師講解、學生發言的環節中渡過。這對于高中生而言,已經很難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課堂場景: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昂揚的講解課文和知識點,學生在下面卻是埋頭寫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減少,教學效果不高。現階段,各種網絡資源異常豐富,作為教師,也應該學會充分運用教育資源來提高教學效益。例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整體感受賈府的結構,初步鑒賞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三個人物形象。我使用多媒體課件繪制一副賈府方位結構圖,并且按照林黛玉行走的順序進行播放,這樣就學生真實的感受把握賈府的方位和結構。而在王熙鳳的人物處理上,我結合了王熙鳳“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辣子”性格特點,利用影視片段,截取王熙鳳出場的音頻,讓學生能現場親身感受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這樣,我既在教學中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充滿趣味;又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直接感受到了《紅樓夢》人物的形象。學生在鑒賞人物時,都能牢牢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發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鑰匙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于語文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來自課文和老師的教學語言。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的語言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教學語言的最低要求是專業術語。比如說,語文老師在講解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時,如果自己都沒有用最直接的術語和概念把它們表述出來,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可能把兩者區分清楚。
再者,教師使用具有趣味教學語言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途徑。教師用語言把課堂變得生動是語文(下轉第102頁)(上接第103頁)教師的必修課。優美的語言是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語言必然影響到學生的語言。比如說,語文特級教師董一菲,她提倡的“詩意語文”的重要一環就是詩意的語言,在《邊城》的教學中,她是這樣進行講述的:“我們再一起看看《邊城》,進一步了解一下情況。翠翠有一個天籟般的美麗的名字,她有著十五歲的花樣年華;她有一個為愛而死,飛揚著生命的母親,對她來說,是永遠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個愛她、她愛,與她相依為命的白發爺爺;她有一個愛她,為她闖灘而死的天保;她有一個愛她、她愛,為她不要碾坊的儺送;她有一個初雪無痕、美夢無痕的夢幻;她的生命因美麗而曲折的誤會而精彩滟滟,她有過雁過、風過、云過、雨過的甜蜜的憂愁。湘西的這一方水土養育了美的驚魂——翠翠,翠翠是自然地女兒,青春的女兒,水的女兒,城的女兒。翠翠有著千種美麗,萬種風情,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談談“翠翠”之美。”
在這樣的優美語言的長期浸潤下,學生的語言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了詩意,在上《一棵開花的樹》時,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悟時是這樣說的:“本詩富有真情美,讀過之后感覺作者的感情像繁復的花瓣一樣層層的舒開,所有甘如醇蜜、澀如苦蓮的感覺正交織在心中,人應當有情,有了情才會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個有陽光的日子,珍惜陽光灑過的每一個角落。”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語言對學生的重要影響。要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教師語言能力的提升是教師自我素質提升必須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