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斌
【摘 ?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關鍵環節,也是教育教學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今天的教學工作中,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又至關重要。新課標下,作為高中歷史課教學,采用討論法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問題生成 ?討論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81
教學最課堂討論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系中,改變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觀念,讓學生多問“為什么”。
一、問題的生成是保證課堂討論質量的關鍵
“問題生成”是我校“三·三·五”問題導學模式的導學策略之一。事實上,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的生成,就不可能生成問題解決的思想、策略、方法和經驗。因此,問題的動態生成是常態高效課堂的必然追求,也是激活課堂的生命潛能、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維的誕生。”問題的生成是要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貫徹教學大綱,著重于對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掌握。問題生成應是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重要歷史人物,以及與當前形勢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的熱點問題。
在問題生成技巧上,筆者的主要做法是:
1.注意問題的綜合性。如“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在經濟上如何由孤立走向整體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有無序走向有序。”此題涉及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專題五和專題六的相關內容,這就幫助學生打通因教材章節所帶來的知識割裂,使相關的知識體系化、網絡化。
2.加強問題內容的橫向聯系,即學科聯系。因為歷史與政治、語文及地理聯系密切,命題時充分利用這種聯系,將知識的觸角延伸到相關學科和現實生活中去,以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融合和借鑒,加大知識貯量,使之為創造性思維服務。
3.注意問題的多角度和新穎性,使學生對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從各個角度、種種聯系中進行分析、比較和辨別,捕捉其規律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有生命力的知識。如“羅斯福新政是否是對資本主義的背叛,如果羅斯福不選擇這種方式,你還有其他選項么?”討論中,學生們結合材料對羅斯福新政得出兩種結論:一是背叛,因為他違背了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自由;二是沒有背叛,因為,羅斯福新政的政策從根本上沒有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對后一個問題,思路五花八門,有的說可以發動戰爭轉嫁危機,有的說可以效仿俄國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有的說可以不管他,時間是最好的療傷劑等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二、師生雙方的充分準備是搞好課堂討論的前提
教師事先公布討論題,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讀的參考資料,提供某些帶啟發性的思考點。并事先確定小組負責課題,選出代表匯集小組意見作中心發言。學生則要根據討論題認真鉆研教材,查閱有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人人都做發言的打算,發言要力求做到:不離題,不超時、態度認真大方,盡可能講普通話,口齒清楚,措辭得當。
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當出現沉默時,老師要撥開話題,打破沉默,啟發學生發言;當討論進入高潮,特別是出現爭論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縱深,最后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較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如在討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時,有學生將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與美國當年的經濟危機等同起來,認為要照搬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此,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著力揭露美國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認清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接著,筆者在實事求是地介紹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之后,啟發學生暢談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只不過是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是結構轉型的陣痛,是局部的、暫時的,與美國當時的經濟危機呈現的“大蕭條”、“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現象有相似之外,況且在程度上也輕微得多。
開展課堂討論,收到了如下效果:
1.開辟了寬松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學術氣氛,學生普遍反映:“課堂討論一道題,課外狠下十分功”。
2.“逼”得學生帶著問題去細細咀嚼教材,認真查閱資料,寫好發言提綱,并積極爭取發言。這樣,既動了腦,又動了手,還動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記憶必然牢固,從而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再認和深化。
3.提高了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寫發言提綱,培養了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搜集、閱讀、綜合和運用的技巧。通過發言和爭論,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從而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4.在討論出現高潮,特別是發生爭論時,學生本能地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沖動,從而使學生獲得跳躍性的提高。
5.課堂討論的收獲,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進一步激發了求知的熱情和自信心,形成了“興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環。
高中歷史科的教學無論采取哪種方法均可以,只是我們的教學時間有限,要想在固定的教學時間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只有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討論法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