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瑩,陳玉華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上海200240)
艾灸結合耳穴埋籽緩解晚期胃癌疼痛效果的臨床研究
曹 瑩,陳玉華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上海200240)
目的研究艾灸結合耳穴埋籽緩解晚期胃癌患者癌痛的效果。方法將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該院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晚期胃癌伴疼痛患者9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使用世界衛生組織三階梯止痛法;觀察組在三階梯止痛法基礎上給予每天2次穴位艾灸及耳穴按揉,14 d為1個療程。治療前與治療1個療程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后評分變化。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止痛效果[總有效率為91.84%(45/49)]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32/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85,P<0.01)。結論穴位艾灸結合耳穴埋籽緩解晚期胃癌疼痛具有顯著作用,能增強三階梯止痛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胃腫瘤;疼痛;耳穴貼壓,王不留行;艾條灸
目前,疼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受到臨床廣泛重視。癌痛主要由腫瘤本身所致,已成為影響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1],是晚期腫瘤患者所經歷的最不舒適的主觀感受。目前,臨床最常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三階梯止痛法,然而經過該常規治療后仍有36%~50%癌癥患者無法緩解疼痛,并對其生活造成影響[2-3]。本院在三階梯止痛法基礎上給予艾灸結合耳穴埋籽緩解晚期胃癌患者癌痛,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胃癌伴疼痛患者9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32~76歲,中位年齡5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29~81歲,中位年齡6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對所有符合納入條件患者解釋本研究的具體要求與整體實施過程,告知患者參與本研究的權利和義務,詢問是否愿意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納入標準 (1)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胃癌患者(不受病理類型限制);(2)按TNM腫瘤分期為晚期胃癌者;(3)符合診療常規且以往未接受過艾灸或耳穴治療者;(4)卡氏評分在40分以上者。(5)經常規止痛治療后數值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大于或等于3分患者。
1.1.3 排除標準 (1)近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者;(2)伴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者;(3)伴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4)伴腦轉移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觀察組 在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治療基礎上施加穴位艾灸及耳穴埋籽治療,艾條懸灸每次30 min,以患者自述感到局部發熱為準,每天2次,14 d為1個療程;核對并精確取耳穴,皮膚用75%乙醇消毒,取王不留行籽貼敷,留置3 d,每天2次按揉耳穴,每次按揉時間2 min,14 d為1個療程。艾灸取穴根據中醫理論取穴原則,取足三里、中脘穴;耳穴區取穴:胃(耳輪腳消失處)、脾(耳甲腔后上部)、皮下質(對耳屏內側面)和神門(三角窩后1/3上部)[4]。
1.2.1.2 對照組 僅采用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法。
1.2.2 資料收集 指定專人向入選患者發放調查問卷,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及問卷填寫方法,要求問卷由入選患者自行填寫。問卷使用NRS作為評分標準,疼痛評分為0~10分,問卷當場收回。
1.2.3 疼痛緩解判定標準 顯效:NRS評分下降大于或等于50%以上;有效:NRS評分下降,但小于50%;無效:NRS評分未下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將兩組計量資料的原始數據轉換為有序分類變量,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止痛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8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痛效果比較[n(%)]
中醫常以“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歸結為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艾灸具有補氣行氣、溫通溫補之作用。通過對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通絡止痛等作用,因而廣泛用于各種癌痛的臨床治療[5]。艾灸的溫熱刺激,在疏通人體氣血運行和保持人體氣血運行通暢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以溫促通和保持氣血運行通暢[6]。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國醫大師賀普仁基于“人身之氣血喜溫而惡寒”、“遇寒則凝聚不通,借助火熱,得溫則流通”,認為艾灸的溫熱刺激可通過“溫陽祛寒、疏通氣血”達到治病的目的[7]。同時西方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對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效果[8]。本研究艾灸穴位選取胃之募穴(中脘)及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穴作為施加干預的穴位,通過局部刺激、調節臟腑,行氣通絡,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達到溫經止痛之功效。
根據癌痛規范化治療要求,嚴格遵照WHO制定的三階梯止痛原則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但止痛藥物的使用會給患者帶來藥物不良反應。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消化系統(惡心、嘔吐、便秘和括約肌緊張)、呼吸系統(呼吸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嗜睡、思維力減弱)、泌尿系統(尿少、尿潴留)及皮膚過敏反應等[10]。
本研究觀察組根據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特點及胃所屬的中焦對應耳穴,選擇胃、脾、皮下質、神門等。通過王不留行籽的貼敷,達到經絡的循行感傳、調理臟腑的作用。臨床研究已證實,耳穴按壓對治療痛癥、胃腸反應等具有顯著作用。《靈樞·口問》中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與臟腑的生理活動、病理改變密切相關。通過每天2次的穴位按壓,起到刺激經絡與陽經融合、調節臟腑氣血、松弛平滑肌,最終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穴位艾灸和耳穴埋籽無不良反應,且操作簡便,護士容易掌握且成本低廉。本研究在規范使用三階梯止痛法基礎上對晚期胃癌伴疼痛患者加以穴位艾灸結合耳穴埋籽治療,達到溫經補益之功效,目的在于減輕患者痛苦、促進舒適,以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結果表明,觀察組通過艾灸和耳穴埋籽治療后止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穴位艾灸結合耳穴埋籽對機體產生持續性刺激,充分有效地與止痛藥物發揮協同作用,有效緩解了疼痛并間接減少了再次使用止痛藥物的可能。本研究僅選擇了胃癌患者作為樣本,今后可以在其他腫瘤患者中應用該干預手段或調整艾灸及耳穴刺激持續時間,觀察其效果有無差別。
[1]王琳.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調查[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630-3631.
[2]Radha-Krishna LK,Poulose JV,Tan BS,et al.Opioid use amongst cancer patients at the end of life[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10,39(10):790-797.
[3]AmeringerS.Barrierto painmanagementamongadolescents with cancer[J]. Pain Manag Nurs,2010,11(4):224-233.
[4]胡舟霞,喻燕敏,喻建華,等.王不留行籽耳穴貼敷預防胃癌化療患者口腔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3,20(6B):56-57.
[5]陳明霞,郭琴.穴位按摩改善癌痛癥狀的中醫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4):141-142.
[6]張建斌,王玲玲,吳煥淦,等.艾灸溫通溫補概念的內涵分析[J].中國針灸,2012,32(11):1000-1003.
[7]賀林.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針灸三通法原理[J].環球中醫藥,2009,2(6):454-456.
[8]de Valois BA,Young TE,Melsome E.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for cancer survivors with upper body lymphoedema[J].Eur J Oncol Nurs,2012,16(3):301-309.
[9]林潔濤.穴位埋線聯合三階梯止痛方法治療中重度癌痛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10]王斌,謝廣茹,潘戰宇.中醫藥聯合三階梯止痛法治療癌性疼痛的探討[G/OL]//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國際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寧波. 2010[2015-04-30].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345082.aspx.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22
B
1009-5519(2015)17-2628-03
2015-05-05)
曹瑩(1986-),女,上海閔行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工作;E-mail:xueyan1986517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