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瑞
自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開始在上市公司實行,新會計準則不僅反應了中國的經濟政策,也適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并且,新的會計準則又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搭建了舞臺。于2008年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給內外資企業的共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法律指引。但這兩種法律對所得稅的相關規定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即會計——稅收差異,這種差異的程度和水平又會對投資者異質信念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一、國外文獻綜述
Miller(1977)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市場上不同的參與者對同一種風險和收益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市場參與者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即投資者異質信念。后來,Miller又詳細地指出了投資者異質信念能影響其對公司股價的需求。同樣,投資者意見分歧也會導致其他結果。
Karpoff(1986)指出,當投資者存在意見分歧即信念異質,并且這種程度增大時,其對同一支股票的交易量也會更多。同樣地,Berkman(2009)指出,當投資者存在意見分歧時股票收益的波動也將會增加。
Ajinkya(1991)指出,不同的投資者對同一支股票產生的意見分歧的結果往往就是分析師預測的離差,因此,分析師離差也經常作為投資者意見分歧的代理變量,通過檢測分析師預測的離差,能夠提供其他的更為復雜的市場參與者意見分歧的證據。分析師預測的離差會隨著投資者意見分歧的增長而增長。
Berkman(2009)指出,對投資者意見分歧的多個度量標準可以確保最終的研究結果不是一個特定代理變量的產物。Bailey(2003)認為,會計——稅收差異缺少透明度似乎增加了投資者意見分歧,然而增加這種透明度就能減少投資者意見分歧。
Mills (1998)發現會計——稅收差異肯定和IRS提出和審計調整有關。Desai(2003)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會計——稅收差異的增長一部分由于公司避稅活動。新近,Wilson (2009)and Frank et al.(2009)通過檢測已經被熟知的存在激進的稅收庇護交易的公司樣本,發現這種交易導致了永久性的會計——稅收差異。激進的稅務申報和永久性的會計——稅收差異兩者相互支持Weisbachs(2002)的論述,即理想的激進的稅務申報業務不用產生財務報告成本就會節稅,也就是說,理想的稅務報告策略會產生永久性的會計——稅收差異。
關于暫時性和永久性差異的討論表明會計——稅收差異來源于關于未來決議的多種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潛在原因。先前的研究已經指出,通常不確定性能影響財務報告的信息量和忠實度。例如Hanlon(2005)發現大的正面或負面的暫時性會計——稅收差異會導致較少的持久收入。
Lev、Nissim(2004)提出證據指明會計——稅收差異反應在未來收益中,與投資者在將會計——稅收差異并入到他們的投資決策中時有困難相一致。類似,Weber(2009)發現分析師在做盈余預測時也不會完全結合會計——稅收差異。Weber進一步發現對于分析師而言,他們把會計——稅收差異并入到預測中的程度是有變化性的。
其他的最近的研究把會計——稅收差異的特征與某種負面經濟后果相聯系。Ayers et al.(2010)檢驗了會計——稅收差異對信用級別的影響并且發現大的正面的或負面的會計——稅收差異的變化與信用評級的消極變化相聯系,表明會計——稅收差異影響公司的債務成本。類似,Dhaliwal et al.2008)發現會計——稅收差異的時序變化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并推測這個結果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會計——稅收差異導致的市場不確定性。兩個研究都把它們的發現歸結為會計——稅收差異對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信息的精確度和質量有負面影響。
二、 國內文獻綜述
王延明(2003)以實際稅率與執行稅率的差異為變量,同時考慮投資收益和資產減值,對我國上市公司1994—2001年間各年的會計——稅收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現,投資收益是造成會計——稅收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2000年和2001年當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對稅率差異也有很大的影響。
葉康濤和陸正飛(2005)以2002年制造業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盈余管理和所得稅支付的關系,并考慮了公司和納稅調整項目。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會計——稅收差異也越大,且相較于低稅率的公司,高稅率的公司利用會計——稅收差異規避所得稅的動機更強烈。但其研究范圍有限,且納稅調整項目替代變量的設計也值得進一步的商榷。
戴德明和姚淑瑜(2006)以2002—2004年間各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報表數據為研究對象,首次測定了會計——稅收差異的大小。研究發現,制度因素是造成會計——稅收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固定資產折舊和投資收益則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制度因素。研究指出,會計制度制定機構與稅務機關應當加強在雙方制度層面的協作,特別要關注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以及投資收益等重點差異調整項目,同時加強雙方監管部門的協作,防止企業利用制度差異來規避所得稅。
伍利娜和李蕙伶(2007)以1999—2004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會計——稅收差異與盈余預測價值、市場回報的關系。研究表明,對上市公司來說,會計——稅收差異越大,其盈余質量越低,而投資者不能很好地識別會計——稅收差異對于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的啟示作用,購買具有大額會計——稅收差異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日后利益會受到一定的損失。
周中勝(2009)將1999—2003年深護兩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從盈余持續性的視角考察了上市公司會計——稅收差異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會計——稅收差異對盈余持續性有顯著影響,會計——稅收差異越大,盈余的持續性越弱,盈余質量越低。
三、文獻展望
目前,國內外對會計——稅收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經濟后果的檢驗。對企業會計行為選擇的動機的研究多集中在盈余管理動機和所得稅避稅動機上。尚未研究會計——稅收差異對投資者信念異質的影響,所以,研究會計——稅收差異對投資者信念異質的影響可以作為未來研究的視角和創新。針對國外學者Joseph Comprix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的研究會計——稅收差異包含的不確定性的對投資者意見分歧的可能影響,尤其是在財務報表中所反映的信息的精準度方面的永久性的會計——稅收差異的影響是否更為顯著。
(作者單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