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青

就在各地醫藥電商一邊期盼網售處方藥政策落地,一邊呼吁網絡售藥對接醫保之時,遼寧省沈陽市已經悄然打通網上售藥醫保實時結算功能,成為全國第一個破冰醫藥電商醫保報銷的城市。
《瞭望東方周刊》近日從沈陽市社會醫療保險管理局(以下簡稱“沈陽醫保局”)了解到,只需在網上購藥時把付款方式選為“貨到付款——沈陽市醫保卡”,在沈陽,社保卡持卡人就可以在家坐等送藥上門,并通過POS機刷社保卡的方式實現支付。
換句話說,在醫保定點藥店的售藥平臺上,全沈陽市492萬名參保人員可以實現醫保卡購買目錄內藥品、醫療器械實時結算。
為何啟動這個項目
“我市網上購藥醫保結算功能于2015年4月20日正式開通,目前已經有兩家藥店接通了此項服務。”沈陽醫保局新聞發言人王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截至6月中旬,沈陽市共發生醫保網上購藥交易338筆,購藥總費用5.13萬元,其中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支付5.02萬元。
王宏表示,隨著近幾年網絡購物的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體會到了網絡的快捷與便利。為了進一步方便百姓生活,沈陽醫保局在2014年8月找到技術支持方東軟集團,首次提出了打通網絡購藥醫保結算的設想。
東軟集團政府事業本部第一事業部總經理李亞興向本刊記者介紹,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是希望通過醫保對接手機支付,從而緩解醫院排隊難、繳費難的問題,后來有人提出,既然想徹底方便百姓,那么網上購藥也應該支持醫保報銷。
王宏回憶,在啟動這個項目時,沈陽醫保局也有很多顧慮。比如,售藥行為如何監管、用戶信息安全如何保障,等等。
網上購藥業務是一種全新的藥品零售經營形式,在監管模式上相比實體藥店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環節都需要嚴格監管,例如,要確保藥店實際銷售藥品與上報社保局的藥品是同一產品、沒有替藥,要確保所售藥品符合互聯網銷售范圍的規定,等等。“我們也是證實了這些要求都能通過技術得以實現后,才推出的這項服務。”
據《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了解,目前這項服務只對擁有醫保定點藥店資質、且具有互聯網售藥資質的零售藥店開放,由于純粹線上的醫藥電商并沒有醫保支付通道,尚無法使用。
截至2015年6月24日,沈陽市共有6家零售藥店擁有互聯網售藥資質,目前可以接通網上購藥醫保結算服務的已有成大方圓、天士力和博康天天好三家藥店。另外,物流方面是由這三家藥店自己進行配送,服務推出的前兩個月免收配送費,之后滿58元免配送費。
網上藥品買賣的監管嘗試
“沈陽做的這件事情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就是把原有的藥店服務范圍拓展,從原本的單純線下服務發展成線上線下相結合。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各方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一位接近沈陽醫保局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尤其對于政府而言,線下藥店要比線上醫藥電商好管理得多。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政府擔心的監管問題很多都可以在技術層面得到解決。對于政府來說,最難的是服務觀念、服務意識的調整。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政府在推出一項創新服務的時候,總要參照原有的政策體系,但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政府管理文件的出臺速度,所以“沒有可以參照的文本,政府也不敢過于激進創新”。
王宏介紹,為了全面加強對網上購藥及網上定點藥店的監管,沈陽醫保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定。除了對申請開展網上購藥的零售藥店采取審批制管理外,還會對藥店開展網上購藥所使用的POS機等器具進行登記備案,通過系統控制,確保未經授權的POS機等無法進行移動購藥交易。
此外,為防止惡意刷取醫保卡、騙取個人賬戶基金,網上購藥定點藥店還必須建立藥品出庫管理機制,在進行購藥交易的同時上傳藥品出庫交易,系統會對藥品出庫信息與費用明細信息加以校驗,校驗成功才可進行購藥交易。
零售藥店的地域優勢
雖然沈陽醫保局表示未來不排除直接為沒有線下實體藥店、純粹的線上醫藥電商接通此項服務,但是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購藥平臺的未來發展方向還是掌握在零售實體藥店手中。
一位大型連鎖藥店的電商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表示,“相比醫藥電商,我們最大特長是具有區域優勢”。
在他眼中,無論是遼寧的成大方圓,湖南的老百姓大藥房、廣東的海王星辰、云南的一心堂,這些比醫藥電商提早布局10年甚至20年的連鎖藥店,早已在各地生根發芽。“再加上都擁有醫保定點藥店資質,可以說我們要比純粹的醫藥電商擁有更大的先天優勢。”
對于政府來說,最認可的是以實體連鎖藥店為核心發展起來的醫藥電商,因為有實體店面就意味著所有的行為都是藥店行為,一切可控且有人可以承擔直接責任。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連鎖藥店由于距離最近,不但可以解決配送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還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實際病情需求提供店面或者遠程用藥指導。
史立臣表示,擁有以醫保定點藥店作為運營和配送主體的連鎖藥店是發展醫藥電商的核心要件,如果缺少這個主體,醫藥電商很難做成規模。
“很多醫藥電商都在呼吁國家盡早打通醫保、解禁處方藥銷售,但我認為要想實現網上購藥的破局,必須像沈陽這樣從區域性醫藥電商突圍。”史立臣指出,由于各地的醫保支付標準和產品目錄都有所不同,醫藥付費有著非常明顯的行政地域特性,而網上售藥如果想要做大又必須對接醫保,那就意味著,醫藥電商的發展也會帶有明顯的醫保支付地域化的特性。
阿里健康無法破解的難題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搶占市場者也是絡繹不絕,其中不乏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巨頭BAT(即百度、阿里和騰訊)。
2014年11月,阿里集團上線阿里健康APP,并在河北省率先嘗試電子處方社會化流轉業務。患者只需將醫生處方上傳至阿里健康APP,零售藥店就可以通過這一應用以市場競價的方式予以響應,患者可根據各家藥店所提供的產品品牌、價格和服務等因素自由選擇供應方和配送方式。除此之外,患者消費金額滿30元還可享受10~20元的減免補貼。
然而,就是這個曾經震驚全國、被認為可以破解以藥養醫難題的阿里健康首創業務,已經被其新任CEO悄悄叫停。
2015年5月28日,阿里健康發布《盈利預警》公告,公告顯示,經過初步核算,阿里健康上一財年(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的虧損額約合人民幣2767萬元。
“阿里健康雖然跟河北簽署了合作協議,但是在自己沒有實體店面且無法對接醫保的情況下,這種認為通過政府強制就可以導致醫院處方外流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史立臣指出,在給公立醫院補貼都不到位的情況下,政府是不可能強行要求公立醫院處方外流的。
“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并不適合直接做面對消費者的醫藥電商,他們可以通過搭建購藥平臺,讓連鎖藥店在自己的平臺上開張賣藥;又或者通過對線下藥店的收購來實現跑馬圈地。”史立臣說。
如今很多醫藥電商都想從全國入手,一舉打破地域劃分實現醫保報銷,史立臣認為,這個構想基本不可能,“各地醫保籌資能力不同,不可能替其他城市埋單。”
本刊記者獲悉,目前已經有不少城市在參照沈陽模式,設計自己的互聯網購藥醫保結算服務,并計劃于年內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