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2015年6月20日,英國倫敦,示威者舉著諷刺藝術家繪制的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漫畫集會抗議英國政府財政緊縮政策
全世界富豪最扎堆的地方是哪里?不是一覽眾山小的紐約,也不是高樓鱗次櫛比的迪拜,有錢人最喜歡的城市是昔日“日不落帝國”的首都倫敦。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有72名坐擁10億英鎊以上資產的超級富豪在倫敦生活,這個數字大大高于全球其他城市。把富豪的門檻放得低一些,也得到同樣的結論。調查顯示,倫敦居民中,有4224人的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倫敦的富豪人數同樣雄踞全球榜首。
富豪們引人矚目,但在倫敦社會金字塔的另一端,數以百萬計的窮人占據著絕對多數的位置。
福利社會的陰影
從理論上講,在英國發生有人餓斃街頭的可能性不大,畢竟現在已經不是狄更斯筆下的那個黑暗年代。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讓整個社會對窮人多了一份保障和溫情。
《貝弗里奇報告》奠定了二戰后英國“福利國家”的基礎。根據主持報告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貝弗里奇的建議,一對英國夫婦一周享有的福利保障水平為32先令(那是當時的物價,相當于如今的約70英鎊)。這個數字是經過精心計算的,能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收入水平。
按貝弗里奇的設想,通過繳納保險,公民在生病和失業時能獲得保障,而老年人在退休前繳納保險,能保障其退休后獲得類似權益。
然而,設想嚴謹完美的《貝弗里奇報告》在執行中卻逐漸走樣。至今仍有不少英國人不得不依靠施舍的食物度日。英國教會扶貧行動與樂施會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英國,逾50萬人在饑餓中掙扎,他們要靠緊急食物救濟才能填飽肚子。
樂施會總干事馬克·戈德林說,“令人震驚的現實是,數十萬英國人正求助于食物救濟。”他認為,社會保障支出的削減幅度過大,導致大規模貧窮、困苦與饑餓,“全球第七大富國竟然發生這種事情,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英國食物賑濟庫的數量增長表明,政府沒有盡到保護公民的義務,這與《貝弗里奇報告》的初衷相去甚遠。
但這種失誤中,也有歪嘴和尚念偏經的執行偏差。
比如,對那些無業青年而言,只要一去打工,他們就要償還所欠的社會救濟款,有的人甚至得把90%的工資都交給政府。與其如此,那還不如回家繼續吃救濟。英國的基層調查發現,收入不高使得很多社會底層的無業年輕人徹底“拋棄”了需要工作的念頭。
除了執行設計的原因外,福利制度出現“停擺”,也有“窮人們”自身的原因。因為高福利不僅讓窮人獲得了免于忍饑挨餓的尊嚴,還讓不少人過著不受金錢左右的生活——比較可悲的是,這些人并非實現了財務自由,而是將生活本身當做了一種有利可圖的職業。
他們拿著政府給的錢,忙著聽音樂曬太陽,在電視上看體育比賽,然后在閑暇時扎堆抱怨社會不公和富人的原罪,至于工作這件事,等閑暇的時候再考慮吧。
甚至有人鉆社會福利的空子,靠生孩子發家致富。33歲的英國人雪瑞·普登連生11名子女后,每年可以向政府領取的育兒津貼、減稅額及房屋津貼等高達3.9萬英鎊。
這位母親帶著孩子住在政府提供的四層大房子里,她還計劃花費一萬英鎊,帶著孩子們前往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度假。她說,有這么多孩子很容易在英國獲得福利金,自己有權利與家人享受這筆錢,“再有孩子,也能負擔得起”。
讓失業者找到一份工作
像雪瑞·普登這樣鉆福利空子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對大部分窮人而言,他們都渴望通過工作來脫離貧困。遺憾的是,英國政府在這方面卻沒有多少作為。
政客們不會當面承認行為缺位,他們更善于畫出一張大餅來吸引貧困選民手中的選票。英國首相卡梅倫就表示,“我們的雄心在于建設新的、更好的經濟——機遇、財富和工作機會的分布將更加廣泛;努力工作和遵紀守法的人將有好報。”
空談本身并無助于解決窮人的切身問題。據統計,目前按適齡工作人口計算,在19至59歲英國人中,幾乎每六個就有一個吃政府救濟。每年不工作的英國人從其他公民稅款里共拿走750億英鎊,換句話說,平均每個納稅人,每年要為不工作者多支付3000英鎊。
所以,從解決貧困的角度出發,讓失業者找到一份工作才是重點。
英國決議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加文·凱利認為,中期而言,英國政府必須通過幫助那些不工作的人們來提高整體就業水平,“必須將經濟和社會政策結合起來,比如,增加女性就業,擴充價格適度的兒童保育服務,因為現行體制讓女性幾乎沒有出來工作的動機。”
“要增加老年人就業,我們應改革稅收體系,以增強繼續工作的激勵。”凱利說。
但是,每個人都找到工作只是一種臆想,現實中有不少窮人面臨找不到工作又失去福利的雙重打擊。因為英國政府規定,長期失業者必須被安排工作,才能領取福利救濟。
財政大臣奧斯本表示,政府不會“拋棄”長期失業者,但是他們不會什么也不付出就得到救濟,“那些長期失業的人必須做出更多努力尋找工作。”
兩年后要是仍未能通過現有工作項目找到工作,那么這些失業者將被納入新的被稱為“幫助工作”的項目。

英國倫敦,一群失業青年戴著禮帽站在就業中心門口,以警示人們正視英國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
為了能夠繼續得到失業救濟,失業者將面臨三種選擇,或被安排工作,諸如清掃垃圾;或每天去就業中心尋職;或參加技能培訓,例如提高他們的識字水平等。
按照新規定,失業者必須留在“幫助工作”的項目中,直到他們找到工作為止。那些違反規定的人會失去4個星期的福利,再次違反規定的人,則會失去3個月的失業救濟。
在任何政策設計中,政府取消福利都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懲罰措施,而非目的,否則的話此舉就會與當年《貝弗里奇報告》的精神背道而馳。
拿移民開刀
為了給最困難的人提供“額外支持”,就要有人付出相應代價,比如那些不需要支持的人,以及在政府的支持名單上排名靠后的群體。
英國勞工與養老事務大臣鄧肯·史密斯表示,生活富裕的老年人如果不需要諸如冬季取暖費、免費公共交通卡、免電視執照稅等公共福利,應該將錢退還。
英國60歲以上老人可以得到一些免費的“福利”。比如,在非高峰期乘坐所在地市區的公共交通車輛的車卡,免費獲取處方藥品,每年獲得100到300英鎊不等的冬季取暖補貼,以及75歲以上老人免交每年145.5英鎊的電視執照費等。
鄧肯·史密斯的提議得到了一些慈善公益組織的支持。這些旨在關注老年人福祉的慈善組織認為,如果生活富裕的老年人能放棄福利金的話,那么生活拮據的老人就可能獲得更多一些福利。
但反對黨工黨表示,不管貧富,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理應人人享有一樣的公共福利。
不管富人還是窮人都是自己人,削減福利的一刀砍在自己身上并不容易,相比之下,這一刀砍在外來移民身上,就容易得多,這甚至是執政黨和在野黨罕見的能達成一致的議題。
卡梅倫首相說,英國福利政策的“吸引力”應該吸引那些不是為了福利而來的移民,英國的移民政策應該是“英國第一”。
實際上,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英國政府逐漸收緊了歐盟國家移民在英國可以享受的福利。比如,2014年11月,英國政府宣布阻止歐盟移民在4年內在英國領工作補貼、福利房等;如果歐盟移民在英國6個月找不到工作,那么英國有權讓這些人離境;限制移民把家屬接來英國;阻止那些新加入歐盟的經濟弱國的公民來英工作,除非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或接近英國經濟的水平。
但是,通過擠壓移民的福利,來實現內在片面的社會公平,這可不是《貝弗里奇報告》里善待窮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