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陽關鎮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絲綢古道重鎮古陽關腳下,距離敦煌市區64 公里,自古便有“東方文明的門戶”之稱。全鎮地域總面積1.53 萬平方公里,綠洲面積32 平方公里,轄5 個行政村,21 個村民小組,1166 戶,5500 人。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下,依托境內優越的光熱水土自然條件和渾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葡萄產業、旅游產業、水產養殖業。全鎮葡萄種植面積20000 畝,約占到耕地面積的98%左右,是甘肅省“一鎮一業”葡萄生產專業鎮。近兩年,先后被國家部委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位于古陽關腳下的龍勒村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文化村”和“甘肅省生態村”。
敦煌市陽關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9 年,目前,共有社員1166 戶,社員代表73 名。合作社成立以來,堅持以市場需要為導向,以質量和信譽為根本,通過外聯市場,內強質量,強化技術指導,提高葡萄品質,延長產業鏈條,打造“陽關”品牌等措施,合作社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服務好的抱團效益得到顯著發揮。合作社也先后被評為“酒泉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榮譽稱號。獲得“綠色優質葡萄生產基地”、“酒泉市科普示范基地”等殊榮。
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葡萄品質,提高生產效益是葡萄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提高農戶的管理技術和商品意識,我們主要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形式多樣開展技術培訓。根據需求,編制了《標準化葡萄生產技術規程》、《優質無公害葡萄生產技術規程》,全面推廣葡萄標準化生產。建成了葡萄人才培訓基地,組建由17 名技術員組成的技術服務隊伍,采取現場指導、分片包抓的方式促進管理,印發《陽關人家》宣傳資料、定期科技培訓和邀請省內知名專家講授等形式,每年培訓農戶4000 多人次,全面提高廣大農戶的葡萄生產管理水平。二是組織開展觀摩交流活動。每年6 月底7 月初葡萄生長的關鍵時節,合作社組織社員代表,對合作社成員的葡萄生長情況進行交叉觀摩。通過觀摩,準確把握全鎮葡萄生長的總體情況,然后通過座談討論,分析葡萄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探索科學種植方法,切實指導農戶做好葡萄的生產管理工作。三是配套建設服務設施。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鼓勵有條件的社員修建冷藏庫擴大銷售市場,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葡萄籃子包裝廠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通過組織考察、能人帶動建設葡萄榨汁廠延長產業鏈條。截止目前,合作社共建成冷藏庫33 座,總鮮儲能力達到9000 噸以上,改擴建葡萄籃子包裝材料廠1 家,年產量達到了200 萬個,建成葡萄榨汁廠4 家,年加工能力達9000 噸。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大力推廣和配套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確保了合作社的健康、穩定發展。
葡萄銷售環節是維護市場穩定、保護各方利益,實現共贏的關鍵環節。一是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結合實際需要,建立了《葡萄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經紀人管理制度》、《貨款結算辦法》、《陽關鎮葡萄榨汁廠收購管理辦法》、《陽關鎮恒溫庫經營管理辦法》、《銷售大廳和檢查站工作制度》等制度辦法,規范了市場銷售行為,對收購過程中的包裝箱除皮、貸款兌付、退貨要求、質量檢驗、購銷合同等方面做了嚴格規定,最大程度地維護了農戶、客商和合作社的利益,規范了銷售市場秩序。二是堅持銀行結算制度和客商貨款預付制度,杜絕現金交易,避免打白條、拖欠貨款等損害農戶利益的行為。三是代辦經紀人培訓。在葡萄銷售前,邀請相關部門舉行經紀人培訓班,提高葡萄經紀人的素質,促進收購,裝箱等各個環節的不斷規范。四是做好市場監管工作。避免以次充好的現象發生,嚴格把關裝貨質量,堅決杜絕發生人情裝貨,不正當交易等行為的發生。五是制定合適的指導價格。通過測產和市場考察,充分掌握葡萄生產、銷售市場的行情,因勢利導分析優劣利弊,針對不同品質,制定出臺科學的指導價,減少了各類矛盾的發生。六是及時解決矛盾糾紛。解決葡萄銷售矛盾糾紛,貴在時間,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矛盾糾紛化解小組,在銷售過程中,發生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協調解決,為了避免客商和農戶發生矛盾,有效維護了葡萄銷售市場穩定。
為確保葡萄銷售市場平穩,合作社隨時與客商聯系,并全面了解銷售地市場行情和走貨情況,及時反饋意見,每年葡萄銷售中后期,合作社都組織人員赴四川、廣州、湖北、重慶等重點銷售市場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掌握終端銷售市場價格,消費者對陽關牌葡萄的需求及反映,為下一年的生產與銷售打好基礎。
制定生產技術規程,規定藥物農資使用范圍,嚴把農資質量,加強田間管,積極做好新產品的試驗和推廣,不經本合作社許可,不得私自購買和使用農藥和化肥,避免了無標和不符合綠色食品的農藥和化肥進入社員手中。維護了“陽關綠色食品”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