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茹



[摘要]區域科技文獻共享平臺建設促進了各地區、各部門文獻資源的整合共享和良性互動。以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為例,對其文獻服務的用戶數據分析發現,研發平臺文獻服務的用戶構成、資源保障及使用行為都存在明顯的“長尾”現象。從“長尾效應”的視角出發,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改進和提升應著眼于擴大個性化資源供給、完善信息服務軟環境與重視個性化需求分析,以形成資源、用戶和需求的“長尾”,實現科技平臺服務效用的最大化。
[關鍵詞]區域科技共享平臺;文獻服務;用戶分析;長尾效應
1概述
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的飛速進步推動著文獻服務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資源重組和文獻共享已成為數字時代信息服務的重要方式。為解決各地區、各部門科技文獻資源建設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各省市相繼搭建了一些區域科技文獻共享平臺,其宗旨是利用現代圖書館理念及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合各部門、各地區豐富的文獻資源和人力資源,有效實現各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科技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發揮文獻服務的最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上海研發平臺”)作為一個區域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平臺,以協作、共贏為目標,集聚了圖書情報資源頗具優勢的32家文獻服務機構和專業圖書館,于2005年底推出了科技文獻的全文傳遞服務,目的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和無縫信息環境,架構泛在圖書館個性化知識服務的應用鏈,從而促進科技文獻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圖書館實現更為高效和個性化的文獻服務提供公共平臺。
在目前圖書館面臨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區域科技共享平臺利用互聯網鏈接和聚合零散資源,進行資源的最大范圍匯聚和揭示,以形成更大的文獻服務效應。它的搭建為各地區、各系統圖書館間的資源聚合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促進了各地區、各系統文獻資源的整合共享和良性互動,其實踐呈現出明顯的長尾效應特點。根據OCLC副主席勞肯(Lorcan Dempsey)的觀點:聚合需求就是通過聚集用戶社區,以增加資源和對其感興趣的用戶接觸的機會;聚合供應則提高了發現水平并降低了交易成本,更容易讓用戶去發現和獲得,而聚合需求和聚合供應正是長尾的本質[1]。區域科技共享平臺的文獻服務正是“長尾理論”的成功應用實例,作為個性化的文獻服務特色板塊,它通過開發圖書館的“長尾”資源,達到了重聚整合零散資源及用戶的目的,形成了新的個性化文獻服務方式。上海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科技文獻資源及廣泛的服務需求,其科技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和運行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研究上海科技文獻共享平臺的文獻服務狀況將對全國各地區科技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2區域科技共享平臺文獻服務長尾效應模型
“長尾”的概念是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提出,其核心思想在于挖掘網絡經濟中傳統企業難以照顧到的那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加大“尾巴”的重要性而產生巨大的銷量。安德森指出,在一個短缺的現實世界里,如果互聯網企業能夠捕捉到那些非主流的角落,讓人們發現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樣用戶就會越來越多地關注那些非主流事物,從而形成比主流市場更大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長尾”[2]。
“長尾理論”提供了一種從整個圖書館系統角度來審視個性化信息資源利用的新方法,以分析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價值和影響。把商業領域的“長尾效應”運用到區域科技共享平臺的文獻服務研究,就是將分散在各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與對其感興趣的用戶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鎖定目標用戶群,充分實現用戶群域面的延展,從而提高聚合需求,拓展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最終提高文獻資源的“長尾效應”及整體服務社會的能力。就目前國內圖書館的服務來說,通常都是重視“頭部”主體用戶群而忽略外圍分散用戶,從而導致用戶群域狹小,制約了圖書館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3]。而區域科技共享平臺文獻服務的“長尾”驅動力是通過網絡平臺來整合分散的供給與需求,針對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文獻資源服務,延伸了資源及用戶群的“長尾”。從上海地區來看,大量的圖書文獻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一些中小企業和社會機構甚至連一個像樣的資料室都不具備,但這些單位的創新發展同樣需要最先進的科技資訊,其科研人員同樣有著大量的文獻信息需求,且他們的文獻信息需求極具差異性和個性化特色,這些數量巨大的外圍分散用戶就構成了圖書館“長長的尾巴”。研發平臺的文獻服務正是通過解決這些外圍用戶獲取信息受限于圖書館的難題,將各個圖書館在結構上無序、零亂甚至內容上缺乏關聯性的資源進行有序化和重構,使圖書館變成了知識傳遞渠道的若干節點,從而將“長尾”讀者群的多樣化信息需求與圖書館的資源相匹配,最終很好地實現提升資源和擴大用戶群的“長尾效應”,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區域科技共享平臺文獻服務的“長尾效應”模型
3上海研發平臺文獻服務“長尾”現象分析
上海研發平臺的文獻服務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但其文獻服務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平臺所擁有的文獻資源和其錨定的用戶需求之間的適配程度。因此,基于“長尾”視角對上海研發平臺數字化、網絡化獲取模式中信息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特點、行為方式及現有資源與用戶需求(尤其是“長尾”需求)的差距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服務模式,針對不同的用戶特點提出學科化、知識化、個性化的文獻服務[4],是有效延伸圖書館資源和用戶“長尾”、優化平臺信息組織與服務、增強用戶對平臺科技文獻服務黏性、提升“長尾效應”及平臺整體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5]。
3.1 用戶構成中的“長尾”現象
上海研發平臺成立至今已有10年,其用戶規模從2007年的627人增長至2011年的9 735人,這一數字相對于上海市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人員數量來說并不算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來的Big Deal采購合同、回溯期刊數據庫以及開放資源的逐步發展,使讀者可以從本地獲取的期刊文獻大幅增加[6]。有數據顯示,大英圖書館、加拿大科技情報所、法國科研中心情報所、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日本NACSIS-ILL等機構的文獻傳遞量和期刊論文索取量都在下降[7]。可見,在電子資源日趨豐富和網絡環境越來越暢通的環境下,科研人員尤其是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院所的用戶對外部文獻服務的依賴度將越來越低,而那些具備個性化需求特點的中小微企業和機構用戶由于缺乏良好的文獻保障體系支撐而對外部的文獻信息依賴度較高,他們應該是平臺文獻服務中最具潛力的“長尾”用戶群。但統計2007—2011年上海研發平臺文獻需求用戶的單位屬性,發現其用戶主體還是集中在文獻資源比較豐富和獲取渠道比較暢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用戶數量則相對偏少,后者正是研發平臺文獻服務亟須黏合的“長尾”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