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廈門市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要城市,被看作福建省眾多吸引外商投資中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但廈門市的外資引進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市場腹地容量較小、區域集聚能力差等問題。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廈門市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重點解決影響廈門市引資的關鍵性問題,確保廈門市引資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廈門市;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廈門不斷改善投資軟環境和硬環境,不斷滿足外商投資需求。
一、廈門市利用外資的現狀
1.從投資規模看,外商投資項目規模擴大。2013年,廈門市有331個新批外商投資項目,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分別為225000萬美元和177400萬美元,和上年相比分別增加了0.4%和2.8%;上半年,廈門市有24個實際利用外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金額和其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例,分別為74000萬美元和58.9%。2013年,廈門市在84個項目的數百萬美元的引進中,合同外資金額1910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新開工項目39個,合同外資金額121000萬美元;其中增資項目45個,合同外資金額69500萬美元。
2.從投資領域看,外商投資產業項目多元化。2013年以來,廈門市外商投資范疇不斷擴大,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水利、環境及公共設施等有所觸及。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合同外資快速增長,先進制造業中,電子行業增加了23.7%,醫藥制造業增加了4.4倍,化學制品增加了2.3倍;現代服務業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42.5%,租賃融資增加74.9%,科學和技術服務,增加了1.1倍。
3.從投資主體看,外資仍以港臺客商為主,其他國家投資有所擴大。2012年,臺灣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21個,其中合同利用外資10716萬美元,增長87.5%,排名源列表中的第一個。臺商投資主要是工業橡膠制品,電子,機械,商務服務,批發業等行業。香港直接投資項目113個,其中合同利用外資141234萬美元,同比增加了8.7%。另外,先進國家和地方對廈投資更為活躍,新加坡對廈投資大于去年同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8.2%。西方國家特別是丹麥、英國、法國、荷蘭、德國、西班牙等國家對廈投資速度加快。
二、廈門市利用外資所面臨的問題
1.外商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由于外商投資主要考慮投資的回收期和風險等因素,因此外商主要投資那些風險系數低、獲利高的“短、平、快”項目。近年來外資大部分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大部分是制造業。第三產業大部分集中在于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業,其合同利用外資占全部利用外資的42.3%。2012年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合同利用外資,分別是3.37億美元、218.63億美元、154.93億美元。其中第三產業中的外資結構應引起重視,外資及港澳臺資在第三產業中投資的主要是房地產和批發、零售等項目,這不利于廈門市經濟的健康發展。
2.外商投資技術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廈門當前處于微笑曲線中間,即附加值最低的位置,這一時期應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可是,到當前為止,廈門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而不是資金或技術密集型,外商只是把組裝加工環節轉移到廈門。外商來廈投資資金來源單調,大部分是港澳臺三地。到目前為止,港澳臺三地資金已占總投資額的60%左右。而港臺的產業技術層次本來就比較低,臺灣當局又采取各種方式嚴格限制高技術產業向大陸轉移,導致利用外技術水平低。
3.市場腹地較小。廈門在海西地域范圍內,不僅僅面對其余中心城市對腹地市場的競爭,并且廈門還面臨著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大區域輻射功能更強的一線城市的競爭。
三、廈門市利用外資應采取的對策
1.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廈門市利用外資要從一般制造業、加工業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轉換。廈門結構轉型的目標是創造自己的品牌,用當代服務業來包裝和改造傳統制造業,而不是拋棄原有的制造業優勢,以高端品牌的文化價值空間來對消成本的上升。結合廈門市產業現狀,當前應開展產業集群(產業鏈)招商。利用外資要和產業結構優化相聯系,通過招商等方式,促進千億產業鏈的形成,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垂直分工體系。
2.拓寬引進外資渠道,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一是利用外資要從注重數量轉到注重質量,從注重總量轉到注重結構上來,從而實現招商引資的戰略性轉變。從在產業分工方面看,要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其中垂直分工方面,應鼓勵推動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繼續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把低端的生產環節發包出去,形成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發展戰略。從水平分工方面看,要從加工一般零部件向加工關鍵零部件轉變。二是對利用外資的調整方向,外國的資金來源應逐漸轉移到歐洲和美國,引進歐美的高精端技術。在對臺引資中,要有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合作,應大力吸引臺灣的核心、支柱產業向廈門轉移。
3.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擴大市場容量。加強閩臺經濟合作,提高區域競爭力。廈門市位于我國的東南方向,離中國廣闊的經濟腹地較遠,因此對國內市場的輻射半徑較小。與此同時,廈門城市規模較小,當地市場容量較小。因此,我們應該從“大廈門”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如臺灣)的經濟聯系,以拓展廈門城市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逐步削弱傳統行政區劃的制約。
參考文獻:
[1]謝強.提升廈門利用外資水平研究[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2(01):28-33.
[2]陳傳發.廈門利用外資“十一五”回顧與“十二五”發展研究[J].廈門科技,2011(02):3-5.
[3]畢冶,郭樹華,楊偉.FDI與中國產業安全問題研究[J].思想戰線.2011(06).
作者簡介:宋小娜(1990- ),女,漢族,河南安陽市人,學生,經濟學碩士,單位:河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