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畜牧業生產作為天祝藏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天祝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提高縣域農業經濟效益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天祝縣依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將特色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作為全縣經濟建設的重頭戲。本文就天祝縣特色畜牧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并嘗試性地提出幾點發展對策。
關鍵詞:特色畜牧業;發展;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方式漸成主流,人們對具有綠色品質的特色畜禽產品的需求種類和數量也逐年增長,畜牧業在農業發展中所占的優勢地位也逐漸凸顯出來。特色畜牧業是指具有獨特的畜種資源條件,鮮明的區域性特點,特殊的產品品質的特色產業,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天祝縣特色畜牧業發展基本情況
1.天祝縣的生態及自然地理狀況。天祝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祁連山東部南北麓,是黃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匯地之一,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土地面積71.5萬平方千米,境內海拔2040米-4874米,境內森林覆蓋率33.59%。目前全縣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以代乾山及烏鞘嶺為界,是內陸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嶺。氣候帶的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稱。
2.天祝縣特色畜牧業發展現狀。天祝縣是甘肅省九大重點牧區之一,歷來以畜牧業發展為主。1950年起制定了“畜牧為首,農業次之,副業第三”的經營方針,將畜牧業發展作為全縣經濟的支撐型產業。近些年,天祝縣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加深對畜牧業生產的幫扶力度,加之農畜產品市場行情較為樂觀,價格合理回升,生產效益較好,極大地激發了農牧民生產的熱情,畜產品產量大幅提升。同時,天祝縣注重突出產業優勢,努力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思路雪域高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大品牌,集中精力發展白牦牛、特種養殖、特色種植、旅游業、藏藥藏酒五大特色品牌產業。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一體化生產模式,培育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617家,形成縣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2014年全縣第一產業產值增長4.81億,與去年相比上漲了4.12個百分點。
二、天祝縣地方特色禽畜品種資源
1.白牦牛。白牦牛原產于天祝縣,是一種稀貴的半野生地方類特有種群。適合生存于高寒缺氧、氣壓低環境中,較其他家畜而言,能更好的利用的環境惡劣的高山草甸。其肉質蛋白量高、脂肪低,細嫩味美,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2.高山細毛羊。高山細毛是一種毛肉兼用細毛羊,原產于肅南、天祝兩縣。此畜種合群性較好、適應性強、生產性能較高。
3.獺兔養殖業。獺兔原產于法國。因其毛皮酷似珍貴毛皮獸水獺而得名,是一種典型的皮用型兔。2014年初,天祝縣將獺兔養殖劃定為重點發展的農畜產業之一。
三、天祝藏區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不夠重視畜牧業發展的地位,未形成長遠的經營戰略規劃。由于縣財政經費的短缺,歷史欠賬多,沒有對畜牧業發展地位引起足夠重視,因而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同時,特色草畜業受氣候因素的的影響較大,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不能從根本上保障草原畜牧業的生產安全。還遠未形成產業化經營規劃體系,對畜牧業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甚微,畜牧業發展和生產仍然帶有很大的脆弱性。
2.生產水平低,技術管理滯后。該縣大批群眾畜養仍沿用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飼養管理方式較為粗放,科技含量水平低,發展速度緩慢,特養效益不高。同時,現在的許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并沒有專門從事該科研的專業人員,在養殖過程中遇到難題只能自己摸索,生產的過程中必將造成一定的損失。
3.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不健全。天祝縣的特色畜牧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但缺乏深加工企業,產業鏈條無法延伸。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為專業化的畜產品交易市場,專業化生產水平低,盡管該縣特色養殖業已初具規模,但經營效益不夠明顯。從全縣畜牧產銷形式而言,真正發揮作用的合作組織很少,缺乏營銷組織機構,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4.龍頭企業數量少實力弱,帶動能力不強。全縣僅有10家初具規模的畜產品初級加工企業,且資金、技術,精深加工能力弱,且自身發育水平低,不能有力的帶動特色畜牧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尚未突顯出特色畜產品的品牌效應。全縣飼料加工水平不高,加工草飼產品的相關企業尚未形成。天祝白牦牛的品牌效應作用發揮不明顯,高山肉羊產業的規模化程度不高,致使當地特養戶獲取收益的渠道狹小,僅限于周邊區縣,與真正意義上現代化的產業差距仍較懸殊。
四、加快天祝縣特色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1.積極轉變生產方式,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要不斷提升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進行規模養放牧,建設養殖小區,倡導和推廣健康養殖以增加農牧民收人。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提質增量、綠色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變。同時要推廣優質畜產品的肉毛配套生產技術,推廣疫病綜合防治技術。要在實踐中不斷的轉變生產方式,改變傳統的飼養模式,提高畜養經濟效益。
2.正確引導,廣泛宣傳。特色畜牧養殖業起初投入大,后期回報也較為可觀,但同時也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發展特色畜牧業一定要增強宣傳力度,引導農牧民具備相關的風險意識,并根據本地的地理、人文、氣候條件和自身的經濟狀況和技術水平等,在蓄養規模上,要量力而行。同時,政府可加大對特種養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用于對當地農牧民養殖戶提供相關專業技術推廣,為農牧民答疑解惑,以有效促進畜牧業生產效益,減少不必要的畜養風險,增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3.著力培育畜牧業相關產業龍頭企業,實現畜禽產品的一體化經營。可科學的利用當地資源、環境、地理位置等優勢條件進行規劃,同毗鄰的縣、區、市開展產業合作,積極培育特色畜產品龍頭企業,并與當地養殖戶通過立定契約等相關方式結成畜養---加工---運銷為一體的經濟實體,形成初具規模的一體化生產體系。以此為依托,農牧民可專心致力于特種畜禽產品的養殖,以向企業提供更多綠色、安全、高質量的畜禽產源。
4.要提高生態畜牧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保障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在畜種上繼續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引進新技術,培育新良種,加強專向技術培訓體系,提高產業化生產技能,為特色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增加對動物疫病防控,動物檢疫,畜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方面經費與技術投入,從根本上保障畜產品的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王斌、馮兆林天祝縣養殖業發展情況及對策建議[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102年82卷第11期.
[2]孫勇、周煒.中國西藏農牧業特色產業報告[R].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3]沈道權.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論[A].民族出版社,2007.5.
作者簡介:駱海燕(1989- ),女,甘肅武威人,現系西藏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