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王明友
摘 要:隨著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進一步加劇,新常態經濟對能源結構優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放緩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不斷改進能源消費與供給結構,加強對新能源的開發與運用,加快對能源產業進行改革與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打破壟斷,以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能源結構;壟斷規制;創新
一、新常態經濟下能源產業現狀
新常態經濟是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替代純粹的GDP增長,將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高增長轉變為高效率、有質量、具有包容性、能夠公平分享的增長。其發展理念是保持經濟穩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之間的平衡;增長動力則是通過產業化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為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存[1]。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我國在高速GDP 增長之下,能源消費也隨之不斷增加,增速保持在世界平均增速之上。2010 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費第一大國。201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估計達38.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加1億噸標準煤,增長2.7%。煤炭消費24.6億噸標煤,占比64%;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2014年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我國原煤產量為38.7億噸,較去年同期下降2.5%。石油產量為2.1億噸,同比增長0.7%,連續五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產量1 32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7%。
二、能源產業結構現狀與優化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常態經濟提出后,新能源產業得到大力發展,但現存能源產業仍然普遍存在著內部以及外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產能浪費、環境污染、產業結構體系不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等等。
(一)能源消費與供給結構不合理
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我國2014年煤炭的份額遠高于世界平均值;煤炭消費當中,發電及供熱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的比重只有5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從世界范圍來看,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就是發電,美國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90%,歐盟為78.7%,印度則為72.5%。天然氣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增幅相比2013年回落10%以上。盡管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如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能等雖然得到政府和企業的青睞,卻由于開發費用過高或者產能效率過低而投入使用率低,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較多,能源技術水平總體落后,化石能源消耗高居不下,以煤炭為主的消費模式造成大量的生態污染,而石油、天然氣國內供給不足,過度依賴國外進口,能源產業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
(二)能源利用率低
據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總體能源利用率只有36%左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014年全國單位GDP能耗是為0.556(億噸標準煤/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36億噸標準煤,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6萬億元,同比下降4.8%,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所占比重為79.6%,高耗能行業比重仍然偏高[2]。
在我國煤炭消費結構中,仍有約22%,即8億噸左右的煤炭是直接燃燒掉的,其中很大比重是通過分散化的居民小煤爐用煤、冬季采暖用的小燃煤鍋爐等,這些低效、高排放的直燃煤產生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不到位,進一步加劇環境惡化。
(三)能源產業體制不合理
能源產業由于其產品的不可再生性與開采的困難性,普遍存在著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并存的情形。不同程度壟斷的存在,造成能源產業裹步不前,出現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等問題。
一是能源項目管理模式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仍然是行政審批制為主。
二是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不能如實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成本。電力、天然氣和成品油價格仍由政府壟斷制定,價格杠桿還不能很好地引導資源配置,調節供需、鼓勵競爭、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三是部分能源行業仍存在嚴重壟斷現象。石油行業是一個相對壟斷的市場,無論是原油勘探開采與進口環節、油氣管網運輸環節、成品油銷售環節,都基本形成三大石油企業寡頭壟斷的市場局面。天然氣行業壟斷主要集中在上中游開采和運輸區域,煤炭行業的行政壟斷體現在進出口方面。電力行業在輸配售環節則是完全壟斷,電網公司是市場上發電側的唯一賣家和用電方的唯一買家。社會資本不容易進入,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受到限制。
三、對策
(一)改變增長方式,整改高能耗企業
新常態經濟指出改變能源產業結構的根源在于改變能源產業的增長方式,由資源低端產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長方式向生態化創新性精細可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政府應努力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合理碳稅制度,大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運用,全力發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強能源輸配網絡和儲備設施建設,從而達到改善能源供給結構的目標。
其他工業活動的放緩減少對煤炭消耗量的需求,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應建立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統計監測制度,及時了解企業節能動態;限期整改能耗嚴重超標的單位,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發展比重與規模,加大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鼓勵超能耗企業發展低能耗、高效益的健康產業,使用優質、清潔、高效的能源,引進先進節能技術,購置先進節能產品,改造提升傳統工業,走精細化生產之路[3]。
(二)創新驅動,提高能源利用率
我國能源產業企業多數存在能源利用率低,排污量大,中間消耗品多等問題。因此,新常態經濟提出通過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創造新經濟增長點,提高能源利用率,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又可以提升能源產品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政府應按照“差別化”原則,支持與建立以能源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與名校、科研所加強合作,建立校企新聯盟,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源利用新技術,提高對原煤原油的提煉提純技術,改善能源生產與消耗能源的設施,增進能源利用效率。在推廣使用各種新能源的基礎上,應鼓勵企業不斷開發新能源產品,提升節能減排技術,從使用清潔能源控制對化石能源的消耗,達到調整能源需求結構的目的[4]。
(三)提高電氣化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應逐步改善煤炭的利用結構,提高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的比例。
電力是經濟效率最高的能源品種,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力消費將大幅度提高,并逐漸高于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幅。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電氣化水平與能源強度(單位經濟產出需要消耗的能源投入)呈負相關關系,電氣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能源效率提高4%左右。從能源的終端利用效率來看,電能的終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達到90%以上。從經濟效率來看,電能的經濟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因此,合理提高電力消費的比重,將降低能源消耗的增加幅度,提升我國能源效率。
(四)打破壟斷,推進市場化變革
能源產業改革應當做到保留自然壟斷,打破經濟壟斷,廢除行政壟斷,即通過廠網分開,把銷售環節推入競爭領域,把生產和輸送環節保持在自然壟斷領域;同時,在監管環節,廢除行政壟斷,尤其是對能源價格及投資立項方面的行政審批。
一是推動政府自身改革,管理好政府與市場的聯系。政府應在加強市場監管的基礎上開放能源項目審批,做好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加強能源普及服務。能源企業的投資項目,應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二是增強社會資本的活力和創造力。逐步開放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競爭性環節的價格,由企業自主定價,激發企業生產力,將政府定價的范圍限定在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三是持續促進國有大型能源企業的改革。對電力、油氣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細化區分競爭性區域和自然壟斷區域,加強監管自然壟斷性業務,開放競爭性業務。
我國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持續調整能源結構體系中的產能供需平衡,優化配比常規化石資源與新能源,大力推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促進工業與生態協調發展,將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
參考文獻:
[1] ?張占倉.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可持續發展新趨勢[J].河南科學,2015,(1):91-98.
[2] ?郭偉.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國能源結構優化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4,(5):73-75.
[3] ?王韶華.基于低碳經濟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協調度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3,(10):55-63.
[4] ?梁琳琳,盧啟程.基于碳夾點分析的中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J].資源科學,2015,(2):29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