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沒有合理有效的增值稅核算辦法,將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有效統一起來。本文在分析了當前我國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存在的弊端,進而提出了財稅分離會計核算模式等有關措施。
關鍵詞:增值稅;財稅分離;價稅合一
我國增值稅現行核算辦法采取財稅合一的核算模式,在進行會計處理時以稅法規定為主導。在計算應納稅額時實行間接扣除法中的購進扣稅法,以納稅人在納稅期間的銷售額乘以稅率,計算出應稅商品和勞務的應納稅額,然后扣除按照稅法規定購進貨物和勞務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將其余額作為向稅務機關應交的稅額。這樣簡便易算,但不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獲取準確的會計信息。
一、現行增值稅會計處理的不合理之處
1.企業增值稅的會計處理違背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要遵循配比原則,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根據我國目前增值稅核算模式,在核算增值稅進項稅額購進商品或原材料時,進項稅額的確遵循收付實現制原則,以購貨成本為基礎計算進項稅額。在計算銷項稅額時,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銷項稅額以銷售額為基礎計算而來。企業當期購入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全部消耗在當期已銷產品的成本中,這就造成了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的不匹配。
2.歪曲了收入、成本等會計要素的定義,不能正確反映成本和費用
在交易市場上,商品的價格高低受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的影響,這也影響了稅負的轉嫁程度。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都不能有效的將全部增值稅轉嫁給消費者。增值稅應該費用化,形成價格的組成部分。我國現行的會計處理方法是,購進貨物時,將其買價和各項采購費用(如: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不包括增值稅的相關稅費)計入了存貨的成本,會計賬面上所反映的存貨成本只是其實際成本的一部分。在銷售商品或提供應稅勞務時,收入是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而形成的經濟利益總流入,包括貨物的價款和增值稅銷項稅額及其他稅費。而我國現行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在確認收入時僅將稅法規定的銷售額確認為收入,把增值稅銷項稅額從銷售收入中直接剔除。
3.報表列示方面不準確
增值稅的業務核算,確認,計量對企業的財務報告有很大的影響,對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來說,具有重要性,因此增值稅的會計處理信息應該清晰反映在報表中。目前企業增值稅在資產負債表‘應交稅費項目反映,此項目涉及到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城建稅等,無法準確單獨反映增值稅的相關信息。在利潤表中,利潤額的計算沒有包含增值稅,這樣就使財務報表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在一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
二、完善我國增值稅會計核算的構想
1.構建財稅分離的增值稅會計體系
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對于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和稅法規定之間的矛盾,需要構建財稅分離的增值稅會計核算體系。此體系的構建可以借鑒我國之前進行的所得稅會計改革。在這種體系下,對發生增值稅業務嚴格按照會計的原則和要求進行會計處理,向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準確的會計信息。同時對于會計處理和稅法規定之間的差異進行相應的調整。
2.建立統一的“價稅合一”的增值稅會計核算體系
在“財稅分離”的模式下,建立“價稅合一”的核算體系。該體系構建模式如下:保留原有的“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該科目借方貸方核算內容保持不變。增加設立“遞延增值稅款”一級科目。該賬戶核算值稅會計暫時性增差異影響的納稅金額,借方登記會計銷售額小于稅法銷售額產生的銷售差異影響的納稅金額.貸方登記購買貨物按照稅法可抵扣進項稅額和按照權責發生制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差額,期末余額為企業待抵扣的增值稅或多交的增值稅,反映增值稅暫時性差異的形成和轉回。增加設立“增值稅費用”一級科目。該賬戶核算企業發生的增值稅費用,借方發生額為銷售收入所對應的銷項稅,貸方發生額為銷售成本所對應的進項稅金額,金額是已銷產品對應的進項稅,余額即為本期增值稅費用。期末,將該賬戶的余額隨同其他損益類科目一起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后余額即為零。
3.擴大增值稅征稅范圍,精簡增值稅優惠措施
規范增值稅會計處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首先要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保持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加快完成“營改增”的進程;其次要縮小增值稅減免稅優惠范圍,對一些臨時性的優惠減免措施要盡快取消;最后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增值稅準則,專門制定出一項適合我國增值是會計核算的具體會計準則,并落實和實施。
參考文獻:
[1]郭妍,應永勝.我國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缺陷及校正[J].會計之友,2009(08).
[2]嚴永煥.我國增值稅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知識經濟,2014(16).
[3]宗廣平.增值稅業務在會計處理上的難點問題及處理方法[J].商業會計,2014(7).
作者簡介:辛宵玉(1991.12- ),漢,河南省,長安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