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摘 要:淮北地區園林綠化樹種在選擇上存在著一些問題,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使用較少,外來樹種成為城市綠化的主角,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很大。為此,提出發展壯大鄉土樹種產業、提高鄉土樹種綠化比例的相關措施,提高生態環境意識,建設節約型城市園林。
關鍵詞:鄉土樹種;園林綠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2-111-02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是居住環境和城市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園林綠化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淮北地區在進行城市園林樹種選擇時,舍近求遠,鄉土樹種應用較少,外來樹種的大量使用打破了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規律,片面追求新、奇、特、異的景觀效果,致使外來樹種特別是南方樹種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的主角,這樣就導致城市綠化中出現了物種多樣性低,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千城一面”。由于外來樹種適應性低,常出現生長不良、病蟲害嚴重等情況,遠遠達不到設計者預期的效果,比如香樟、廣玉蘭、紅花檵木等。而鄉土樹種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易于栽植成活,與周圍的生物易構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在園林綠化上應該積極推廣。
1 鄉土樹種的優勢
鄉土樹種就是多年來生長在本地的樹種,淮北地區常見的鄉土樹種有榆樹、楝樹、泡樹、刺槐、香椿、臭椿、柳樹、楸樹、皂莢、棗樹、銀杏、國槐等。經過當地氣候及土壤條件長期考驗,對于當地自然環境已經十分適應,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抵御能力,完全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共同維護著淮北地區的生態安全。
1.1 對環境適應性強 淮北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經常出現較重的春旱。這種氣候往往導致外來樹木不易適應本地環境,雖然投資大但景觀效果差;而鄉土樹種是在淮北地區特有自然環境條件下經漫長的自然選擇,對于淮北地區自然環境十分適應,易于栽植成活。
1.2 綠化成本較低 鄉土樹種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資源,相比于外來樹種,成本更低,更加經濟實惠。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分布廣泛,溝塘河堰隨處可見,刺槐、柳、臭椿、泡桐、苦楝等幾乎不需人工專門培植,具有自然繁衍的特點,數量多,資源豐富,且不需要長途運輸,在園林綠化施工中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1.3 易于管理養護 鄉土樹種與環境長期融合,對環境極其適應,比如土壤肥力的供應,土壤的酸堿度,溫度變化,光照條件,氣候的適應性等。鄉土樹種在生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病蟲害的侵襲,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有益的昆蟲與有害生物處在微妙的平衡狀況,對鄉土樹種正常的生長提供了一定的保護。因此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特有自然氣候條件下可以更好的發揮保持水土、蒸騰降溫、防塵降噪等作用,栽植后能夠適應生長環境,無需過分養護,即可保持其自然特征。
2 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園林綠化中應用現狀
城市園林綠化具有景觀、生態、安全多重效應,園林植物景觀供量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化的整體景觀效果。淮北地區鄉土樹種資源豐富,鄉土氣息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是地方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而在淮北地區的園林綠化中,一提到鄉土樹種,很多人認為是生長在農村房前屋后、溝塘河堰或山旮旯的普通植物,自生自息,很難與城市“高、大、上”的園林綠化景觀聯系起來,用于城市綠化顯得檔次太低,沒有開發價值,因此使用外地樹種成為一種時尚。隨著淮北地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園林綠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目標,而淮北地區鄉土樹種多為落葉喬木、灌木,入冬后樹葉調落,樹形稀疏,景觀效果差,致使多數園林綠化設計者、決策者不愿意采用鄉土樹種,這也是園林綠化大力引進外來樹種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園林綠化中的作用
3.1 鄉土樹種體現淮北地區的自然風貌 我國有著悠久的園林建設歷史,歷代的園林設計者、建造者都非常注重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利用鄉土樹種造景,表現出自然林的野趣,符合現代人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心理。鄉土樹種體現淮北地區的自然風貌,其地帶性植物群落表現出淮北地區的地方特色。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運用,滿足人們視覺景觀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有效、生態的園林綠化目標。
3.2 鄉土樹種已與當地的自然條件達到穩定性的平衡 維系著淮北地區園林植物生存和群落演替,鄉土樹種在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方面有著外來樹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適地適樹的角度看,鄉土樹種對淮北地區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尤其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對于土質不良的土壤,一些鄉土樹種具有避免地力衰退、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抵御自然災害、防風抗旱等特點。由鄉土樹種構成的生物群落,林分結構穩定,林相整齊,生長旺盛,抗逆性強,病蟲害不易爆發成災。
3.3 鄉土樹種是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最佳保障 任何外來物種的到來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平衡,這不僅需要時間,有時在重建平衡的過程中還會使原有的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若多用鄉土樹種,少用外來植物,本地區的生態平衡不易打破,即使打破,重建平衡也較容易。
4 提高鄉土樹種措施
4.1 提高對鄉土樹種的認識水平 部分決策者和園林綠化設計人員對鄉土樹種缺乏全面深入地認知和了解,認為鄉土樹種不夠大氣美觀,觀賞價值有限,而外來植物更加有氣勢或美觀,視覺效果好。該觀念忽視了鄉土樹種的優良性質,片面地美化了外來植物。因此,園林綠化部門應大力宣傳鄉土樹種的優良性能,宣傳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給淮北地區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矯正人們對于鄉土樹種的偏見及對外來品種的盲目偏好。
4.2 提高鄉土樹種苗木的級別及質量 現在鄉土樹種的很多優良品質還沒有被大家所認識,苗圃對繁育鄉土樹種熱情不高,因而在種植鄉土樹種時出現結構性重復,導致區域整體優勢難以發揮,弱苗、病苗較多,市場競爭力不強,大多數苗圃管理粗放。隨著苗木產業的不斷成熟,粗放經營將逐漸被標準化、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取代,因此,鄉土樹種的推廣首先要提高苗木的等級質量。
4.3 制定科學合理的鄉土樹種發展方案 淮北地區應在充分調查樹種資源的基礎上規劃出相應區域,建立鄉土樹種資源研究基地和數據庫,加強對鄉土樹種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充實完善鄉土樹種數據庫,指導合理保存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生態文化遺產,杜絕挖掘、遷移古樹,保護淮北地區的生態植被。
4.4 加大對鄉土樹種推廣的政策扶持力度 鄉土樹種繁育要建立長期的、統一的規劃,建議林業主管部門將鄉土樹種繁育、推廣列入政策補貼范圍。可采取政府鼓勵農戶以及大、中型苗圃繁育、推廣鄉土樹種,既可保證有充足苗源,又可帶動淮北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5 結語
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特定的環境下生長,具有樹種豐富、適應性強等特點,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園林綠化建設中,鄉土樹種應用較少,今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比例,使鄉土樹種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方面做出貢獻。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