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梧林等
摘 要:小麥是淮北地區跨年度生長期最長的作物,全生育期220~230d。在栽培措施科學配套和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小麥生長發育良好,才能獲得較好的產量。淮北地處南北氣候帶過渡帶,氣候因子變化在某一階段,不一定與小麥該生育階段要求相吻合,就會對小麥的生育造成影響。若在小麥生育前期出現這種現象,可以通過小麥自身調節能力和相應的管理措施進行補救,而后期出現氣候異常對小麥生育造成的影響,則是無法彌補的。
關鍵詞:淮北地區;小麥;穗部凍害;倒伏;灌漿;銹病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2-47-02
小麥生長發育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淮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可基本上滿足小麥生育的需要。氣候因子季節性的變化與小麥的生育階段的需要基本同步。如氣候條件能適合小麥生育的需要,小麥生長發育就良好。如氣候因子變化與小麥階段發育需要不吻合,則會影響小麥的生育過程,重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災害,影響產量。如在小麥生育的前期出現這種現象,通過小麥自身的調節和相應的管理措施,可以補救,減少損失。如在小麥生育后期出現,則無法補救。淮北小麥4月初開始孕穗,下旬抽穗,進入以生殖生長為主的生育階段。如氣候因子的異常會影響小麥生育的正常進行。2015年4~5月份淮北氣候變化異常表現:
1 低溫寒流過程
4月4~6日淮北普降中雨,降雨量23.2mm,降雨后出現低溫過程。根據濉溪氣象局觀測,4月上、中旬平均氣溫為12.8℃和14.0℃,比歷年同期低0.2℃和1.3℃。4月7日和8日極端最低溫度-0.2℃和2.8℃,4月14日極端最低溫度1.4℃。今年由于低溫持續時間長并反復出現,對進入四分體期的小麥幼穗造成了凍害。
2 大風暴雨
4月下旬小麥開始抽穗,4月底5月初齊穗。濉溪縣一些鄉鎮5月2日、5月8日和5月15日,分別遭遇暴雨大風天氣,造成小麥倒伏。5月2日晨濉溪北部下了1次中雨,百善的降雨量29.4mm,這次風力不大,但雨下的急,造成一些田塊的小麥倒伏。5月8日濉溪縣鐵佛鎮的臥龍湖降雨量38.9mm,劉橋26.0mm,風力達8級,最大風力12級以上,造成小麥大面積倒伏,嚴重倒伏的占30%以上,中度倒伏的占15%~20%。5月15日濉溪縣楊柳降雨53.4mm,四鋪29.9mm,伴有6級大風,小麥倒伏田塊達30%,有一些地塊小麥倒伏80%以上。
3 寒流低溫造成小麥穗部輕度凍害
寒流低溫后,筆者在麥田實地查看,小麥穗部穎殼顏色正常,剝檢小穗尚看不到受凍后的癥狀,但發現一些小穗沒有雄花。隨著時間推移,小麥穗部凍害癥狀開始顯現。
3.1 麥穗上部分小穗凍壞 當麥穗抽出時,這些受凍損傷的小穗穎殼色較淺,后逐漸變白干枯,這些凍壞的小穗以上部居多,也有少數是麥穗中部和下部凍壞的。緊靠凍壞部分的1個小穗穎殼雖呈正常綠色,但穎殼內只有雌蕊,,雄蕊消失,這樣的小穗沒有籽粒。
3.2 小穗異形 正常的小穗都是緊貼穗軸向上生長,而一些小穗受凍后向兩側或向下生長,這些小穗沒有雌雄花,最后沒有籽粒。
3.3 個別麥穗沒有籽粒 抽穗后小穗穎殼色略淺并向外張口,這些小穗沒有雌花和雄花,全穗沒有籽粒。
3.4 穗粒數減少 2014年因4~5月份氣候對小麥抽穗、開花、灌漿十分有利。小麥穗粒數多,穗中間的一部分小穗有4~5個籽粒,少數有6個籽粒。2015年多數品種的小麥,中間小穗多數是3個籽粒,少數有4個籽粒。穗粒數比去年減少5粒以上。
根據定期剝檢小穗觀察得知,發生不孕小穗的主要原因是雄花受低溫或其他不利條件的影響,失去活力,造成不孕小穗。而雌花生活力較強,小麥開花后10~15d,剝檢時發現一些小穗不見雄蕊但小穗的雌蕊保持正常的活力。
淮北地區1993年4月12日出現-2℃的低溫,造成大面積的穗部凍害,西安8號小麥受凍最嚴重,減產30%~40%。2013年4月7日和4月10日出現2次低于0℃的低溫,因穗部凍害減產20%以上。今年穗部凍害輕度發生,比預定產量減10%以上。其原因是低溫寒流到來之前下了一場透雨,耕層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田間濕度大,降低了低溫影響的程度。如果處在干旱的情況下,小麥穗部凍害的損失程度不會低于2013年。因此,在低溫到來之前遇旱澆水是一項有效的減輕穗部凍害的措施。
4 大風雨造成小麥倒伏影響灌漿
小麥灌漿表明小麥生育已進入形成產量的最后階段。小麥灌漿歷時30d左右,不僅要求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耕層土壤水分含量,還要麥株本身健壯,葉片功能正常。研究表明:小麥籽粒干物質積累除來源于莖鞘原貯存的營養物質外,還有25%~30%來自抽穗后莖上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營養物質。小麥倒伏后,首先是養分和水分運輸不暢;其次是葉片和莖桿互相重疊,影響光合作用正常進行,尤其是嚴重倒伏的麥田,下2葉、3葉陸續發黃腐爛,這就勢必會影響小麥灌漿正常進行。
小麥倒伏的時間早晚和倒伏程度對灌漿和產量的影響程度不同。早倒伏的(5月8日)不僅粒重降低,而且穗粒數也減少。在煙農19倒伏田塊取樣,5月30日成熟時考種(此塊麥田小麥倒伏50°,倒伏后7d麥穗直立),倒伏的千粒重比未倒伏的低9.0g,降低10.1%,穗粒數減少16粒,減少30%以上。淮北地區小麥灌漿的特征是:一個麥穗中間的小穗先灌漿,一個小穗是兩邊的籽粒先灌漿,中間的籽粒后灌漿。5月8日小麥倒伏后,中間的籽粒尚未灌漿或剛剛開始灌漿,因受倒伏后營養條件所限,小穗中間沒有籽粒或是很小的籽粒。晚倒伏的對穗粒數影響不大,僅是千粒重降低。如5月15日倒伏的濟麥22,5月30日取樣測定,比未倒伏的千粒重低6g,降低13%。倒伏嚴重的對產量影響大,從鐵佛鎮火神廟村一塊全倒伏在地的煙農19麥田取樣測定,與未倒伏的相比倒伏的不僅穗粒數減少1/3,千粒重也降低50%以上。
5 空氣濕度大造成小麥銹病重發
20世紀60、70年代銹病是淮北地區小麥的一種主要病害。隨著小麥品種的抗病能力提高和新技術的應用,銹病危害程度逐年減輕。前些年只是零星發生,在麥田僅能發現個別葉片上有銹病孢子。銹病已不當作小麥主要病害來防治。
2015年淮北地區小麥銹病重發,其嚴重程度是近30a未有過的。從田間調查看沒有不感病的小麥品種,只是品種不同感病程度不同。以柳豐種業公司于2014年10月17日播種的26個展示品種來看(根據李復寧提出的小麥銹病5級簡易分級標準),發病輕的品種9個,如:山農17、山農20、淮麥20、淮麥28等,發病嚴重程度1~2級。發病較重的品種5個,如:煙農19、煙農5258、煙農0518等,發病嚴重程度4~5級。其余品種發病中等。
今年銹病重發的原因是5月上中旬空氣濕度大。5月1~6日有5d降雨,雖然每次降雨不大,但雨日多,麥田濕度大。5月上旬平均空氣濕度為76%,比2014年5月上旬平均空氣濕度49%高27%。5月7~9日,空氣濕度均超80%。5月中旬平均空氣濕度為66%,比2014年5月中旬平均空氣濕度60%高6%。
像前幾年一樣,5月初在麥田僅發現點片葉銹病。5月10~15日普遍發病。發病重的田塊到5月20日后上2葉開始因病發黃干枯,旗葉也開始發黃,5月25日發病嚴重的麥田上2、3葉開始干枯。
在同一品種的麥田,取發病程度不同的單株麥穗考種,銹病發病嚴重程度4級的單株麥穗千粒重比發病嚴重程度1級的低2.6g。
6 結語
氣候因子變化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自然規律,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可采取與之相應的措施以適應這種變化,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如調整小麥種性布局,選用抗倒抗病和抗寒性強的冬性小麥品種。如在干旱情況下,根據天氣預報在寒流低溫到來之前灌溉澆水,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等,均可減少受災損失的程度。
參考文獻
[1]陳若禮,訾秀華,單勇.淮北地區小麥穗部凍害及其防范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1995(9):6.
[2]楊光,陳若禮,張存岺.淮北小麥灌漿特性及其氣象條件關系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454-5456,5460.
[3]張東志,董成,陳若禮.淮北小麥灌漿過程與外界條件的關系[J].農業科技通訊,2013(7):204-205.
[4]朱建奎,張存岺,陳若禮.氣候異常對濉溪縣2013年小麥生產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3(12):187-189.
[5]白巖,陳若禮,張存岺.濉溪縣小麥單產超千斤的氣候條件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25):8685-8686.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