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華 岳巧紅
【摘 要】 分析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戰略實施5年來在沿海港口戰略功能、基礎設施、生產運輸及臨港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結合新的發展形勢,從增強基礎設施能力、提升綜合服務水平、提高對外開放能力等3個方面對沿海港口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江蘇;沿海港口;連云港港;臨港產業
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標志著江蘇沿海地區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為貫徹落實《規劃》,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大港口、培育大產業、服務大腹地、實現大發展”的總體思路,以港口為重要著力點,加快推進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經過近5年的建設和發展,沿海港口規模和功能不斷提升,對支撐和保障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服務帶動中西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充分彰顯了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這一國家戰略深入實施以來取得的巨大成效。
1 江蘇沿海地區港口的發展及沿海 地區開發成效
1.1 以港口為核心的重大功能載體相繼落戶,沿海地區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港口是沿海開發的龍頭。近年來,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在江蘇沿海地區開發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依托港口,一批國家級重大功能載體相繼落戶沿海地區。2011年,國家批準在連云港設立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并正式批復《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徐圩新區為先導區,建成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東中西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的戰略定位。2013年,在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下,連云港市政府與哈薩克斯坦國有鐵路股份公司共建國境運輸出海通道和中轉分撥基地項目,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達成“將連云港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共用出海口”共識,明確連云港成為中韓陸海聯運試點口岸。同年,鹽城獲國家科技部批復,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明確到2016年前,圍繞“沿海資源保護開發與區域發展協同推進”主題,建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特色旅游城市和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國家沿海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國家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成為我國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機制模式創新的實驗示范基地;南通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江蘇省委省政府批復,方案提出強化跨江合作、江海聯動和陸海統籌,著力在互動融合中借力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上爭先,在轉型提升中率先崛起,全力打造南通經濟轉型升級版。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鹽城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南通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重大功能區的建設有利于提升沿海開發重大戰略載體支撐和服務的功能,使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得到極大拓展,投資和貿易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1.2 以深水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帶動,沿海地區綜合交通初成體系
自江蘇沿海地區開發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沿海各地加快港口建設投入,2009年至2014年已累計完成建設投資339.2億元。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已全面建成,連云港港區實現25萬噸級航道通航,徐圩港區實現10萬噸級航道通航,連云港贛榆港區5萬噸級航道、鹽城濱海港區進港航道、南通洋口港區15萬噸級航道和呂四港區10萬噸級航道等一批深水航道工程正在加快建設,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沿海港口的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以深水航道為引領,沿海港口加快深水化、專業化碼頭建設,建成了以連云港港25萬噸級礦石碼頭為龍頭的一大批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共新增生產性泊位19個,其中,5萬噸級以上泊位13個,新增綜合通過能力萬t。洋口、呂四、贛榆、射陽、徐圩等一批新港區的相繼開港運營,實質性地改變了長期以來江蘇沿海地區港口僅有連云港港區的發展狀況。在深水港口加快建設的同時,與之配套的綜合集疏運網絡也在加快完善,建成了貫穿沿海3市、10個新港區的臨海高等級公路,打通連云港港與內河干線航道網的內河疏港航道等一批對沿海開發具有重大影響和長遠意義的交通骨干工程,建設了以連云港區東疏港、南疏港、北疏港、洋口港區的海洋鐵路及通洋高速等為代表的港口集疏運項目,新增內河航道達標里程142 km,新增公路總里程 km,初步在沿海灘地上構建起各種運輸方式齊全、銜接高效的綜合集疏運網絡,為港口服務腹地提供了基本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
1.3 以規模化生產運輸為支撐,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沿海港口憑借海陸互動的“節點”優勢,承擔了蘇北乃至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外貿等物資運輸任務,港口的發展深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依托。2013年,江蘇沿海地區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7億t,2009年以來年均增幅高達20.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1個百分點;同期沿海地區(沿海地帶)GDP年均增長17.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9個百分點;2013年,江蘇沿海地區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1.1億t,2009年以來年均增幅15.7%,與全省港口基本持平,同期沿海地區外貿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2.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9個百分點。同時,在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等深水基礎設施的支撐下,沿海港口煤炭、金屬礦石、集裝箱等重要物資運輸大幅增長,有力保障了與之密切相關的電力、石化、冶金等行業穩中有升地發展。以連云港港為例,2013年連云港港完成金屬礦石吞吐量萬t,2009年以來年均增幅高達30.4%,其中外貿進口鐵礦石量由2008年的萬t增長到2013年的萬t,年均增幅達22.8%;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TEU,初步形成以遠洋干線為引領,以近洋干線、內貿干線為主體的集裝箱航線航班體系。
1.4 臨港產業加速集聚,臨港新城快速崛起,沿海地區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潛力區域
依托港口開發,沿海地區成為黃海之濱新的投資熱土,臨港產業加速集聚,過去的沿海空白帶正逐步發展成為新興產業高地,各港區后方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總體呈現出良好的“港、產、城”聯動發展局面。連云港徐圩新區致力于發展石化、精品鋼、節能環保、現代港口物流和裝備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加快臨港產業集聚,已開工和簽約入駐的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達到多億元,包括中石化原油商業儲備基地項目在內的一批產業項目將于2015年前投產,中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已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路條”;連云港贛榆港區已落戶新海石化、鑌鑫特鋼等一批大型臨港企業,預計總投資將達300億元,形成了石油化工、鋼鐵和裝備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四大支柱產業;南通港洋口港區圍繞能源、石化、冶金、物流“3+1”的臨港產業定位,在建和簽約的重特大項目總投資達500億元;鹽城港大豐港區已落戶產業項目400多家。同時,以港口為帶動,以臨港產業為紐帶,徐圩、大豐、濱海、射陽等臨港新城迅速崛起,沿海地區工業化、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隨臨港產業加速集聚、臨港新城快速崛起,沿海地區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
2 發展建議
自江蘇沿海地區開發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沿海地區通過科學規劃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其面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規劃》實施進入第6個年頭,沿海地區的宏觀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十八大明確了經濟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新的發展方向,國家正在展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新戰略,著力構建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交通運輸部大力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四個交通”建設,出臺了《關于促進沿海港口健康持續發展的意見》,聯合江蘇省政府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及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民生交通、法治交通等“六個交通”建設。同時,江蘇省政府正組織啟動新一輪沿海開發。2013年11月2日,江蘇沿海地區開發推進會議明確了下一階段集中力量組織實施港口功能提升、沿海地區產業升級、臨海城鎮培育、灘涂開發利用、沿海地區環境保護、重大載體建設等“六項行動”;2014年6月10日,江蘇省正式對外發布《沿海開發六大行動方案》,提出億元投資助力沿海地區開發提質增效,其中《沿海港口功能提升行動方案》排在六大行動計劃首位,明確了公共基礎設施、碼頭泊位、港口集疏運設施、港口物流園區等4大類73個港口重大項目,總投資超億元。由此可見,港口仍將是沿海地區開發的龍頭,將在下階段沿海地區開發國家戰略實施中發揮更加重要的帶動作用。
未來江蘇沿海地區港口將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良好的發展基礎,搶抓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江蘇沿海地區開發等重大戰略機遇,以提升港口功能為主攻方向,重點加強3方面建設: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以30萬噸級深水航道為代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沿海新港區大型化、專業化碼頭建設,力爭到2020年沿海港口綜合通過能力達到5億t,形成以30萬噸級泊位為引領,以5萬~10萬噸級泊位為主體的基礎設施體系。
(2)提高綜合服務水平,以集裝箱運輸干線航線航班、大宗物資外貿進口等為重點,提高國際運輸和集裝箱運輸服務水平;以重點臨港物流園區、連云港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等載體建設為基礎,以主要貨種特色物流服務、高端航運服務等功能要素集聚為重要內容,提高港口物流和航運服務水平。
(3)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結合沿海產業布局和港口發展實際,重點推進新港區開放、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建設等的申報,擴大沿海港口對外開放,著力推進大通關體系及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優化口岸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