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琳 鄭劍 肖英杰



【摘 要】 以“育鋒”輪原有的教學方式為基礎,以航海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慮在船期影響下學生在船實習周期的變化情況,根據分組、排課、排班原則進行排課、排班設計,解決在排課、排班過程中的沖突問題。實踐證明,優化后的實船教學方案為今后航海專業學生有效完成實習提供參考依據,培養出的學生能符合國際公約的履約標準。
【關鍵詞】 航海教育;實船教學;課程設計;船期
0 引 言
《1978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2010年馬尼拉修正案(簡稱《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對各締約國政府在海員培訓、發證、持證工作方面作了強制性規定。實船教學實習是航海類專業學生在踏入工作崗位之前的一個重要海上實踐。
有研究指出,航海技術專業教學的改革應借鑒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示范課程[1],在構建海上實習模式時,以實船教學為主,船舶模擬器訓練為輔,完成實船教學實習大綱。[2] 國外航海院校的實習時間安排取決于學校性質和學年制長短,而對將來需要直接從事航海任務的院校學生應延長海上實習時間[3],但在船期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在有限的實習周期內無法完成實習任務。在學生成績考核方面,通常使用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的方式,同時結合學生的實習日記和實習報告進行考核。有些研究主張在征求航海院校及航運專家后,構建以思想作風、專業素質、實習效果為基礎的成績評價體系,彌補我國航海院校學生航行實習成績評定方面的不足。[4]
上海海事大學現有“育鋒”輪和“育明”輪兩艘教學實習船,承擔著上海海事大學商船學院水上專業學生的實習任務。兩艘教學實習船均兼顧生產營運和教學實習。“育明”輪為散貨船型,因其目前港口、船期不固定,學生的實習周期必須根據船期進行變化。因此,本文以“育鋒”輪原有的課程和排課為研究基礎,以航海專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慮實習周期的變化情況,解決排課、排班過程中的沖突問題,對實船教學方案進行優化,為今后航海專業學生有效完成實習提供參考依據,使培養出的學生符合國際公約的履約標準。
1 “育鋒”輪原教學計劃
“育鋒”輪為固定船期和港口的集裝箱班輪,1周內往返于中國與韓國之間,共停靠4個港口,停靠的先后順序為張家港、釜山、光陽、南京,最后再回到張家港開始下一個航次。“育鋒”輪1周在航4天,其中,在長江內狹水道航行達40個小時,公海航行48個小時左右,均實行夜航,靠泊裝卸作業3天。因此,從各方面條件看,都有利于實船教學實習。
1.1 課程設置
在“育鋒”輪上安排兩類實習,第一類是本科三年級學生的航行實習,為期3周,1周安排上課,1周安排走班實習,最后1周安排理論、實操考試和報告撰寫(見表1)。
第二類是本科一年級學生的認識實習,為期2周,1周安排上課,1周安排走班實習(見表2)。通過認識實習,學生可初步了解船舶進出港航行、靠離碼頭、貨物裝卸、船體保養、助導航設施的操作使用等專業知識,有助于今后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專業課,并對航海事業有直觀的認識。由于一年級學生未學過航海類專業課程,因此,所排課程大多為在教室中進行理論知識的初步講授,實船教學著重于跟班學習。
1.2 值班安排
“育鋒”輪上的值班班種除了三副、二副、大副等駕駛臺航行班外,還設置了甲板白班、機艙班,可學習船舶的日常保養工作以及機艙工作的基本原理;此外,由于生活區較大,船上人數較多,還設置了衛生班和幫廚班。
1.3 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中,“育鋒”輪的課程設置和排班安排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主要基于本科生教學計劃,缺乏系統的實船教學理論支持;(2)上課與跟班實習相對獨立,缺乏良好的聯系和銜接;(3)無法滿足船期、實習周期變化時的教學要求。
2 船期和實習周期影響下的實船教學課程設計
針對“育鋒”輪原有的實船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以航海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船期和實習周期的變化為主要因素,對實船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進。船期的變化會嚴重影響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安排,目前主要發生以下幾種情況:(1)船期變化導致學生臨時換船實習,需臨時制訂教學計劃;(2)上一批學生實習周期過長,影響到下一批學生的實習周期;(3)實習周期的過長或過短均會對整個學期其他課程的教學計劃造成影響。
因此,根據不同的船期變化,不僅需要適當調整實習周期,上船實習的課程和排班也需作相應的調整。
2.1 分組原則
為方便上課與走班實習同時進行,考慮到同一個實習場地人數越少達到的實習效果越好,首先將所有學生以寢室為單位進行分組,每組7~10人,共分8組。
2.2 排課設計
2.2.1 排課原則
(1)每個學生在一個時間段內只排1門課程。航海專業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上船實習,則處于上課周中的班級下一個時間段內只能安排1門課程。
(2)不同課程使用不同教室或場地。從容量和硬件設施上應滿足該門課程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實操課程。航海類一些實操課程對當時天氣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例如,能見度是否良好、水天線是否清晰等天氣環境,都會對陸標定位、天測羅經差等實操課程的講授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
(3)與船期相結合。船舶在狹水道中航行時,學生應注重學習如何使用甚高頻(VHF)通信設備及時與其他船舶保持聯系及如何操縱船舶與他船避碰;船舶在駛離港和抵港時,教師應注重結合船舶實際靠離泊過程,講授船舶靠離泊操縱要領和船舶原理;船舶在碼頭靠泊時,學生應注重學習裝卸貨安全作業以及船舶保安等內容。船舶在不同水域中航行時,其所處情況各不相同,課程設計應盡量滿足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要求。
(4)隨實習周期變化。為了不影響該學期中其他必修課程的教學安排,船期縮短的程度越大,學生在船實習的時間也會隨之大幅縮短。“育明”輪船期一般在30~45天不等,這是導致下一批學生實習周期縮短的直接原因。“育鋒”輪一個航次時間為1周,認識實習周期為2周。當實習周期臨時改為1周時,課程和值班時間安排壓縮程度較大會使教學任務的安排十分困難,合理分配1周的時間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2.2.2 課程設計
根據不同的船期,船舶分別在不同的水域進行狹水道航行、公海航行、靠離碼頭等航次任務,因此,課程的安排(見表3)必須結合船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船實習的意義。
2.3 排班設計
2.3.1 實習值班類型
首先對航海專業實習學生在船上實習中的值班進行分類,主要可分為專業型、實踐型、體驗型等3種類型,值班項目和值班時間等設計見表4。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針對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開展了代號為“Z01”的過渡期基本安全補差等考證科目,這些均為國際公約履約的強制性適任標準。因此,專業型值班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是將書本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一種值班類型。
《1976年商船(最低標準)公約》強調了海員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對海員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體驗型值班可使學生在學習之余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2.3.2 排班原則
排班的基本原則必須結合《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中對于船員休息時間的強制性規定,即最短休息時間在任何24小時時段內不得少于10小時,在任何7天時間內不得少于77小時。因此,以“1天”為單位,排班原則如下:(1)專業型、實踐型、體驗型等3種值班類型只可選擇1種;(2)在進行專業型排班時,大副班、二副班、三副班等3個班種只可選擇其中之一;(3)保證每個學生在整個教學實習中均能被安排到專業型的3個班均能值到;(4)同一個學生所值的大副班、二副班和三副班不可排在連續的3天內,且3個班種之間必須存在至少1天或1天以上的間隔;(5)甲板班、機艙白班和機艙航行班等3個班種只可選擇1個;(6)衛生班和幫廚班2個班種只可選擇1個;(7)值班學生當天不排課。
在這1周7天中,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完成課堂聽課和走班實習的學習任務。因此,優化后的排班原則如下:(1)至少安排2個不同的專業型班;(2)至少安排1個甲板的實踐型班;(3)至少安排1個機艙的實踐型班;(4)至少安排1個幫廚班;(5)至少安排1個衛生班;(6)由于在1天當中,學生可能即要上課又要上班,因此在排專業型班時,0000―0800時間段不安排值班,只有三副班的兩個時間段可以進行排班。
3 實例分析
2013年10月初,上海海事大學2012級航海專業及輪機專業的4個“卓越班”學生均面臨臨時上“育鋒”輪實習的情況。由于船期的臨時變化導致實習周期僅為1周,本文以2個航海專業“卓越班”共64名學生為例,對實船教學課程進行優化。
3.1 分組、排課、排班實例
2012年航海專業“卓越班”實習分組、實習課程和實習排班等安排情況見表5、表6、表7。
根據表7的走班實習安排,每組同學在1周內至少能夠在2個不同時段的專業型班、1個甲板班、1個機艙班以及1個幫廚班和1個衛生班進行學習,同時不影響課堂教學。
3.2 分析結果
實踐證明,2012級航海專業“卓越班”在10月4―8日期間每個同學都能學習到所有安排的專業課程,所有學生均井然有序地按照排班表進行聽課和跟班實習,完成為期1周的實習任務。因此,優化后的課程、排班設計在實踐中切實可行,而且能夠將課堂知識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4 結 語
優化后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船舶實際航行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地學習使用船舶設備,學習管理級和操作級的領導及團隊工作技巧,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磨練其在條件艱苦的海上工作環境中吃苦耐勞的意志,有助于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歐陽軍.IMO示范課程及對我國航海教育的啟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7(1):65-66.
[2] 王忠明.海上實習:問題及模式構建――以浙江省航海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5):57-59.
[3] 郭軍武,許樂平.中日航海類專業海上實踐教學的比較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9(1):49-50.
[4] 蔣更紅.航海專業學生畢業航行實習成績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