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介紹專門用途英語入手,介紹了體裁的概念,通過分析體裁與ESP教學之間的關系,以期望對未來的ESP教學有所啟示。
1 專門用途英語(ESP)
專門用途英語作為一個新的學科領域,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最普及的交流工具 — 英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不再單純的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出于自身各種需要進行學習,比如商業交往、技術交流、學術研究等。現在人們學習英語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用性,ESP得以產生和發展,主要源于它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內學者蔡基剛認為社會對外語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各行各業對既精通專業業務又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外語的工具性和應用性特征日益明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人才不斷地專業化和專門化,社會需要畢業后即能勝任某一專門工作的人才,這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其相關領域的專業外語技能,也同時要求外語專業的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
學者Mackay提出:“專門用途英語一般指為實用目的而采取的英語教學。該目的往往是某一職業性的要求或規定。” 社會語言學家Strevens (1988)給專門用途英語下的定義為:“廣義的說,專門用途英語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教育的目標來確定的(如它在學校里被當做一門科目一樣),而是由學習者對英語的功能和實際應用的需求所決定的。”Hutchinson & Waters (1987)把ESP描述為: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 understood properly, 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 即ESP應被視為一種途徑而非產品,更確切的說,它是基于學習者需求的一種語言學習方法或途徑。ESP是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開設的英語課。比如市場營銷英語,會計英語,商貿英語,石油英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專業在未來就業崗位開展相關涉外交際,交流,出國作業,研究考察等工作。所以,“專門”指的是目的,而非語言本身。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某個特定專業的課程,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更好的幫助學習專業知識,促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現。ESP的教學應建立在學習者的需求分析之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要考慮學生需要。
2 體裁的概念
體裁(Genre)最初作為一個文學概念,指一切藝術作品的種類和樣式。自從二十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理論家,語言學家巴赫金創造性地提出“言語體裁(speech genre)”這一概念以來,體裁引起了語言學家的關注,并賦予它新的含義,用來指一切口頭和書面的話語類型。Miller 認為體裁是一種社會行為,不僅僅是一種語篇類型。Swales和Jim Martin提出了比較有影響的定義。Jim Martin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的,以交際目的為向導的社會交往過程。而Swales把體裁看作是交際事件的分類,其中成員共同遵守某套交際目的。基于Swales的定義,Bhatia又對體裁作了進一步闡述,認為體裁是可識別的交際事件,以其發生的職業或學術社群成員可辨別或互相理解的一組交際目的為特征;體裁是高度結構化和慣例化的構件,是領域與組織文化的體現。在對體裁的理解上,語言學家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他們對體裁的界定上都一直認為,首先,交際的目的決定著體裁,形成語篇的圖示結構,影響和決定了語篇的內容和風格的選擇。其次,體裁是為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重復性和習慣性。最后,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存在差異性。
3 體裁與ESP高職外語教學
隨著語篇分析理論,尤其是體裁分析理論的發展,一般意義上的語篇研究探索一定情境下人們如何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注重連貫性話語的共有特征規律。體裁分析在語篇研究中注入語篇交際目的這一因素,著重分析各類語篇體裁的特殊性,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因此被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特殊領域。ESP學派的研究成果對于職業體裁的本質有著獨特關注與意義闡釋。Swales(2004: 66)認為體裁是社會和文化制度。Bhatia(2004,2008)認為,體裁可以作為文本實踐、職業實踐、機構實踐、社會實踐與文化實踐,體裁成為語言研究與職業實踐、社會文化實踐研究的接口和交界點。職業與機構語境中的體裁不僅是職業人士交際的形式和媒介,更是職業行為與職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體裁的運用體現了職業行為的過程與目的,建構了溝通主體職業身份,反映了職業思維的運用和對職業文化與實踐傳統的認同。 ESP學派研究的發展表明,體裁研究的角度已從研究文本為主轉向研究話語社團中的一系列交際事件及其交際目的的研究,也即從文本內部走向外部,從微觀語境走向宏觀語境。
Bhatia試圖通過體裁理論研究使人們認識到,語言教學本身已不再是目的,而越來越被看作是獲取職業能力的一種方式,而職業能力是與職業場所和職業文化的話語實踐相關聯和融合的。他所提出的體裁能力這一極富啟發意義的重要概念,使我們思考語言教學的現實目標如何緊扣當今社會職業世界的高度體裁化生存趨勢。
當今社會領域越來越趨于“體裁化”,體裁能力既是交際能力,又是職業能力的獲取、體現與運用方式,面向領域的體裁研究成果有助于應用在語言教學中,特別是專門用途語言(LSP)教學與研究領域中,因此外語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體裁能力的培養。
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外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外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在完成規定的基礎外語教學任務后,應結合專業學習,開設基于專門用途的外語課程,這既可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外語學習的連續性,又可使他們所學的外語得到實際的應用。
當今社會領域越來越趨于“體裁化”,體裁能力既是交際能力,又是職業能力的獲取、體現與運用方式,因此,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ESP教師可以將體裁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語言教學中,特別是專門用途語言(LSP)教學與研究領域中,從而培養學生在特殊職場環境下的職業行為和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嚴明.《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2009.
[2]秦秀白.“體裁分析”概說, 外國語,1997 (6).
[3]Swales, John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Bhatia, Vijay k. 1993.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作者簡介
宋芳芳(1980-),女,山東陽信人,大慶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