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課堂觀察,呈現小學科學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經課堂研究與資料查閱發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評價語言籠統、評價方式單一、評價主體片面等問題。分析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偏低,科學學科不受重視等。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課堂評價; 評價語言; 評價方式; 評價主體
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對科學教育而言,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科學教學評價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和發展。
1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必須深入到教師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切實關注課堂教學與教研活動中教師的行為。科學教學課堂評價也逐漸引起重視。
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出發、以發展性評價為基本理念出發,[1]科學教學評價應遵從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過程的客觀性等原則。[2]自2013年9月始至今,筆者有幸進入小學課堂,了解小學的科學課堂現狀。
1.1 評價語言過于籠統
通過統計記錄下來的8節課堂實錄發現,在科學課中教師主要的評價語言是“好”“很好”“非常好”“很棒”等。其中平均每節課“非常好”出現21次,“好”出現33次,“很好”出現31次,“表揚”2次,“不錯”1次,“非常棒”1次。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于隨意,評價語言貧乏。過度頻繁出現的“好”對學生還能不能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好”對教師來說只是個停頓詞,口頭禪,當學生聽到“好”等類似評價時并不會覺得是對自己回答的正向反饋。第二評價語言過于籠統,沒有針對性。只是說“好”“非常好”,但具體好在哪里?學生哪一方面好?都未作出清楚的說明。
科學課堂教學的評價的語言需要一定的科學性,這是科學課區別于其他課的主要特征。在進入課堂之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關于自然的經驗,但這往往會與科學概念不一致,即迷思概念。教師準確、科學的評價語言,有助于學生沖出迷思概念的圍墻。
1.2 評價方式單一
評價方式主要是對實踐活動的評價。科學學科中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制作、問題研討、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對科學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是作品制作、調查報告、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等的評價。[6]
筆者觀察的一次科學課主要是圍繞著任務單展開評價。幾乎每次課都會出現任務單。其中有一次課竟然出現三份任務單,學生花時間在填寫任務單上,造成上課時間的緊張。教師無法對學生做及時的課堂反饋。
除了任務單的評價之外,在課堂上最多的是對學生課堂表現口頭評價。其他評價方式很少見。一節課是否達到教學目標難以評價。
1.3 評價的主體片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關于科學課程的評價中寫到: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科學學習尤其是科學探究活動涉及到的課程資源不斷開發,學生探究方式和范圍不斷擴大,所以倡導全員評價是適合科學學習的評價方式。全員評價,即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家長、專家參與科學教學評價。教師引導并指導學生參與評價。學生通過自評,互評提高自身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維。而分析已有的課堂記錄發現,在科學課堂中,教師主導學生評價。
案例:學生小組合作后設計出一份關于用眼習慣的調查問卷。教師通過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評價同學設計出的調查問卷。
師:同學們已經全完成了,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我們先來看一下,讀寫姿勢。他們設計了幾個問題?
生:5個問題。
師:剛剛老師說要設計3-5個問題有沒有做到?
生:做到了。
師:并且這個小組還有代表好與不好的選項。有沒有?
生:有。
師:現在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檢查一下,這5個問題有沒有圍繞讀寫姿勢這個主題來設計。第一,手離筆尖一寸。圍繞嗎?
生:圍繞。
……
師:有沒有帶好與不好的選項?
生:有。
師:然后挑幾個看一下具體內容好不好?第一,不能在晃蕩車廂內看書。圍繞嗎?
生:圍繞。(全班一起評價)
該案例中,教師在評價學生設計調查問卷時,一直通過是非型問題主導學生對調查問卷設計的評價。未給學生自主評價的機會。學生能回答的只是“有”,“圍繞”“做到了”。教師提問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評價一份調查問卷的維度,即從問卷題目數、答案選項、問卷內容等幾個角度出發來評價。但在教師主導下,學生的思維被框住。整節課,教師用這種方式評價了5組的調查問卷。教師這種“越俎代庖”式的評價,極易忽視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也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
2 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課堂評價現狀遠未達到課標及評價理論所要求的水平,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筆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2.1 小學科學教師素養偏低
科學素養是科學教師的基本配備。關系著教授知識的準確性與科學性。但目前小學科學教師的素養普遍偏低。劉美娟等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上海市浦東區,河北省任丘市三區的小學科學教師為展開調查,發現小學科學教師存在對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知識掌握不健全,科學知識匱乏、基本概念模糊、科學教學法缺乏正確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目的與價值知之甚少等問題。[7]科學教師素養達不到標準,要求科學教學課堂評價具有科學性,就有“強人所難”的意味。
2.2 小學科學教育受重視程度低
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小學科學教育不受重視。現在小學以語文、數學為重點,為升學考試做準備,輔科備受冷落。輔課上課時間被主課老師占用的現象,在小學是既定的事實。此外,在科學教師的整體選任上也不難看出學校對科學教育的輕視。科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兼職教學較多且科學教師群體教齡長但是從事小學科學教育時間較短。[8]兼職教師往往對科學學科的教學方法較生疏,如果無法進行跨學科之間的過渡,將“科學課”上成“其他課”,要求教師進行合理的科學教學評價,難上加難。
2.3 教師的學生觀
教師是如何看待學生的?學生是誰?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必然會影響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新課程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倡導全面發展的觀點,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教師將學生看成是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填塞知識的容器。在評價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而不是將自己做為評價的權威。
參考文獻
[1]祝懷新.科學教育導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290.
[2][3]蔡鐵權,姜旭英.科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62.
[4] 梅波.小學科學教師語言應當突顯學科特點[J].教學雜談,2007.12.
[5]蔣巧珍.重視學科用語提高教學質量——談初中自然科學學科用語的規范問題[J].教學月刊,2002.4.
[6]蔡鐵權,姜旭英.科學課程與教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63.
[7][8]劉美娟,劉美鳳,呂巾嬌.我國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J].教學研究,2010(3):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