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摘 要:“世界洋流”作為經典的自然地理內容,屬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范疇,是后面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氣候等內容的知識基礎和理論依據。本課是在《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典型教學設計,采用一課兩上三討論的形式,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世界洋流;典型教學設計;誘思探究教學
[課程分析]“世界洋流”作為經典的自然地理內容,屬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范疇,是后面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氣候等內容的知識基礎和理論依據。新教材把“世界洋流”置于“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的背景下,還賦予它作為基本地理過程在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理性思維上無可替代的價值。因此教學中應挖掘這一因素,突出過程分析和方法運用,使之成為訓練學生地理思維和地理方法的有效載體。本節的課標要求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地理學習應落實到地圖上,應充分利用“世界洋流的分布圖”和“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通過教材“活動”,結合“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通過閱讀“世界洋流的分布圖”,結合讀圖思考題,初步歸納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在閱讀“世界洋流的分布”圖的基礎上,再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強對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不要求學生記住各洋流的名稱,但需要了解不同緯度大洋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為后面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奠定基礎。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為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教學難點為洋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規律和洋流的名稱。
[學情分析]由于初中地理課沒有升學任務,很多學校的地理課被忽略了,學生地理方面的基礎普遍不好,這就給高一的地理教學帶來壓力,學生接受高一的課程比較困難。但是高一學生具有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強烈愿望。因此,在教學中應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彌補他們的不足,激發其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挖掘其潛能。
在本節課內容雖然較為抽象,和日常生活聯系不夠密切,但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基礎知識——氣壓帶、風帶的內容,學生剛剛學完,印象深刻,有利于該內容的學習、理解。而且,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本課選取“鴨子艦隊”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本節內容時可能遇到的障礙:通過地圖歸納洋流的分布規律不知該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學法設計]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本課的設計遵循三個認知層次要素,即“觀察、思維、遷移”,具體設計為:一、把握概念,認識現象。(一)播放視頻,導入新課。通過影像資料,設疑導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二)自主閱讀,基礎積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及課本插圖和文字資料,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整體感知,掌握洋流的概念及分類,使學生的讀圖和歸納總結能力得以提高。二、深化探究,總結規律。根據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了兩個教學探究:全球性的大洋環流的觀察探究和世界洋流分布的規律的觀察探究。通過問題從淺到深的引導,結合課本上的插圖,以及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點,學生個體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答問題,培養了學生自主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自己畫出全球風帶圖,其動手能力和遷移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三、學以致用,提高能力。通過材料事例分析,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由課本知識進一步過渡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分析材料中的現象,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
[學習目標]
1、根據全球風帶的分布,繪制大洋環流模式簡圖,根據給出的學法指導,分析、歸納出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2、培養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地理思維。培養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辯證思維。
[教學流程]
1 把握概念,認識現象
1.1 播放視頻,導入新課
播放“鴨子艦隊漂游記”影像資料。教師因勢利導,激情導入。
[課件投影] 事發地點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鴨子艦隊”怎么“入侵”夏威夷、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甚至大西洋海域的加拿大、美國的東海岸、英國等?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海洋水的運動——世界洋流。
(設計意圖:通過影像資料,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簡要實錄:學生看到視頻中講述的玩具鴨子組成的“艦隊”,在海上漂流15年,歷經2.7萬千米,跨越了半個地球的“壯舉”,都很驚訝,也非常好奇,立馬有同學相互討論起來)
1.2 自主閱讀,基礎積累
[課件投影]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47-48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1、洋流的定義是什么?
2、洋流的分類
(1)洋流按性質分為哪些類型,分別具有什么特點?
(2)洋流按形成原因有哪些類型?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內容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同學們只要認真閱讀課本并加以思考,就能輕松解決。設計本環節是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簡要實錄:學生積極主動閱讀課本,并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很好的完成了自主閱讀,獲取知識的過程。)
2 深化探究,總結規律
2.1 全球性的大洋環流的觀察探究
[課件投影]請學生閱讀投影上的問題,并結合課本中的“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先自主觀察思考,再合作交流,分組討論,并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展示。
1、平整的海平面上,海水怎么會流動?
2、回顧全球風帶,在全球風帶模式圖中,填寫六個風帶的名稱,并畫出風帶的方向。
3、赤道南北兩側附近的海水受哪個風帶的影響?洋流遇到陸地阻擋,會怎么樣?
4、分析盛行西風影響下形成的洋流。
5、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從淺到深的引導,并結合課本上的“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將之前學習的氣壓帶、風帶加以應用。學生個體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答問題,并進行展示。通過讓學生自己畫出全球風帶圖,其動手能力和遷移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簡要實錄:學生認真閱讀投影中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結合課本中的“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認真思考,并就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課堂氣氛頓時熱烈起來,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對其中的難點問題進行點撥。最后各小組推舉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討論成果,發言非常精彩,贏得了陣陣掌聲。有不同意見的也當場提出,甚至相互辯論,最終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2.2 世界洋流分布的規律的觀察探究
[課件投影]請同學們結合投影內容與教材內容,探討世界各海域表層海水的運動規律。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圖,是理想狀態下的洋流分布狀況。那么,實際洋流是怎么分布的
要求:請同學們結合洋流模式圖,閱讀圖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注意實際洋流分布與洋流模式圖有什么聯系與區別,了解各海區洋流名稱。小組分工完成:
第一組:觀察太平洋海區洋流的分布狀況;
第二組:觀察大西洋海區洋流的分布狀況;
第三組:觀察南印度洋海區洋流的分布狀況;
(設計意圖:在完成了“全球性的大洋環流的觀察探究”的基礎上,結合課本“世界洋流的分布圖”和投影圖片,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分析、討論,掌握各海區洋流的分布情況。因內容較多課堂時間有限,將問題進行分組,最終通過小組展示使全體同學能夠掌握所有海區的洋流分布,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簡要實錄:同學們認真閱讀觀察,自主思考后又和身邊的同學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不能理解的地方示意教師進行點撥。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對于自己討論的結果結合地圖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的同學認真的聆聽。教師及時給予鼓勵,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乘勝追擊,形成規律性認識。)
3 學以致用, 提高能力
3.1 分析材料
[課件投影]請同學認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2011年3月11日本發生9級大地震,地震引起高達40.5米海嘯,期間所引發的福島核泄漏事故,更被日本子能安全保安院列入國際核事故中最嚴重的第七級。福島第一核電站將廠區內1.15萬噸含低濃度放射物質的污水排入海中。
“污染物或在本地沉降,即便擴散,濃度也將大大稀釋,只可能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的局部地區帶來一些影響,無需擔心會波及我國。”專家說。
而與日本相距萬里的美國,在飲用水中發現了輻射物質。美國的研究發現,美國西海岸海域里的海帶,受到日本去年核災難釋放放射性物質的污染。
日本核泄漏事件為何美國比中國影響大,先于中國在海洋中監測到核污染物?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由課本知識進一步過渡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分析材料中的現象,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
(簡要實錄:同學們快速閱讀后,迅速回答,對于問題的分析頭頭是道,可見已經理解了所學內容。)
3.2 動手繪畫太平洋、大西洋洋流模式
(設計意圖: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較難掌握,在前面學習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后,讓同學們自己動手,畫出各大洋的洋流模式,有利于其理解、記憶。)
(課堂實錄:同學們看到問題后,胸有成竹,紛紛舉手要求上黑板展示。教師點了兩名同學在黑板上畫圖,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畫。)
[課后反思]本課是我參加學校教學活動所上的“匯報課”,為了能更好的展示自己,在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本節課采用了一課兩上三討論的形式。兩節課的設計思路有質的區別,學習效果也明顯不同。上第一節課時,我邊放幻燈片邊讓學生回答問題,整堂課是一問一答的形式,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在備課組活動時,組內的教師評價說,課堂看似熱鬧,有探究、討論,但實際上整個過程中教師還是主角,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創新能力也難以提高,課堂效果不夠好。我自己也回顧了課堂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獨立思考不足,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堂課所設計的探究問題也不是很好,問題沒有梯度和引導性,學生看似討論激烈但是最終都沒能解決問題,理解課程內容。為了能夠上好這一課,我又認真研讀了《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第二次備課我用《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來指導課堂,又在地理組其他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重新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認知層次和學習活動,注重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義,讓學生先通過自我閱讀,自主獲取;對于難點知識采用分組討論,探究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以致用,當堂聯系,采用材料與繪圖結合的聯系、應用方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加深理解。整堂課學生在教師的誘導性信息引導之下,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真正實現了“教師引導下的滿堂學”的目的。
今后,我將更加認真的學習《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將對這一理論理解得越來越深刻、透徹,促使自己進一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