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輝?王菊?王莎
摘 要:高職校園文化作為高等教育文化和職業教育文化的交叉文化類型,既有文化共識性,又有文化特殊性。發展好高職校園文化,對高職院校本身,乃至對社會都有積極的作用。找到適合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才能為高職文化體系的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若沒有動力,高職文化建設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付諸實踐,這也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文化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試圖通過階段性研究,探索推動文化體系實施的動力源。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特征;功能;動力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指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高職院校校園中所有成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師生員工普遍認同的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既是自身綜合實力的展示,又對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高職校園文化特征鮮明,其發展動力一直是待解的難題。
1 高職校園文化特征
1.1 文化共識性
1、多元性
校園文化的多元性內涵豐富。其一是校園文化內容的多元性,其中包含著生活、學習、娛樂、心理等等;其二是形式的多樣性,豐富的內容,加之多樣的形式,才能引起師生的興趣,保持文化的新鮮感;其三是載體的多樣性,教學設施、科研儀器、花草樹木、亭臺軒榭、報紙雜志、宣傳櫥窗、文體活動中心等一切物質載體從不同角度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文化的表現才更生動。
2、先進性
校園是文化薈萃的重要場所,又是先進科學文化的搖籃,它既與社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使自己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現實社會、服務于社會,又高于現實社會,使其培養出的人才成為改造現實社會、實現社會理想、構建新的更好更完善的社會的動力。
3、主體性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全體師生,這是由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和管理理念所決定的。教師是校園文化的引導者,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參與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共同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無形中完成對人生、人格、理想的塑造。
1.2 文化特殊性
1、屬交叉亞文化
作為社會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交叉的一種亞文化,必然以社會大環境為背景,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與社會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但同時作為一種交叉教育文化,它又兼具高層次校園文化批判性、超前性的特征和職業教育職業性、實用性的特征。
2、注重實用實踐
從文化的厚重性和規范性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無法與大學文化相比擬,但其與實踐融合度高,實用性強。職業技術院校普遍遵循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教書育人過程始終圍繞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進行,理論教學以實用夠用為原則,突出實踐性。
3、主體能力不強
校園文化的發展依賴于主體的綜合能力水平,高職環境下的學生普遍存在諸如自治力不強、缺乏自信、缺乏自發意識、參與意識弱等問題,導致校園文化發展變成需要學校“推動”的工作,而不是“引導”的工作。
4、職業特征明顯
因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擁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專門技能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教育要融入職業素養特征,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等核心內容灌輸給學生,并通過多種文化形式表現出來。
5、社會化傾向濃重
職業教育是應社會需求而產生,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恰當的將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等融入其中,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將來更快地融入社會、融入企業。
2 高職校園文化功能
2.1 傳承功能
高職教育對文化,尤其是對文化中技術技能的傳承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主要是通過它的育人功能來實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文化傳遞的途徑也呈多元化,人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各類報刊雜志等獲取知識和技能,但是,學校的作用仍是無可替代,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各層次學校,可以通過嚴密的組織制定培養目的、設置專業與課程、編寫大綱與教材,精心設計學習計劃和學習目的,這樣的種種措施在文化和技能的繼承和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引領功能
高職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中國誕生短短幾十年,其文化積淀往往不足,但在技術實踐和應用領域卻能夠起到引領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天然的融合,已悄然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地方產業和文化研究與教育是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引領地方經濟社會很好的契入點。高等職業院校可以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結合地域的自然、經濟、文化特點,有效開展科研、技術推廣項目,尋求多種渠道將新文化、新知識向社會傳播和輻射,實現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3 內化功能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化功能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師生的引導、約束、激勵等產生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規范師生言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為高職院校師生員工提供了文化空間和活動背景,對師生員工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與行為規則等方面,都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4 外化功能
高職院校校園也是人才薈萃、思想活躍、富于創新精神的場所,校園不但可以在知識、技術方面影響社會,而且在樹立標準、展示楷模、引導潮流方面也可成為社會文化的先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通過教育硬件、教育軟件和教育對象的外化功能,將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為社會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其必然對社會主體文化有一種輻射功能,起到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
3 高職校園文化發展動力機制研究
高職校園文化發展一直以來就存在發展緩慢、水平不高、參與性不強等問題,經常出現校方積極主辦、師生冷眼旁觀的尷尬局面,著力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就在于尋求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動力。文化需求正是文化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源動力,只有不斷滿足高職校園文化主體不斷增長、變化的文化需要,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校園文化的繁榮。高職校園文化發展動力來源于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即來源于兩種需求:一是內在需求,即校內師生的文化需求;二是外在需求,即社會、企業對于高職校園文化的需求。動力來源圖如下:
需要說明的是,需求動力說中的需求有兩種情況:一種需求是屬于自發性需求,一種需求是屬于誘發性需求。自發性需求是需求主體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下,一種自發自覺的需求,不帶有強迫性,需求滿足效力更直接;誘發性需求是需求主體在現有認知不足的情況下,由外在環境引導后誘發的需求,需求滿足效力帶有一定滯后性。
3.1 內生動力
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來源于教師和學生的文化需求,其中學生的文化需求又是內生動力的根本動力。教師和學生的文化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異,主要表現在需求內容和需求層次上。
(1)高職學生文化需求
按文化需求的性質,可以分為教育型文化需求和娛樂型文化需求。教育型文化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學習需要,娛樂型文化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休閑,例如學生希望參加唱歌比賽屬于娛樂型文化需求,希望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則屬于教育型文化需求。按文化需求的經濟屬性,可分為商品性文化需求和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商品性文化需求指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價格,以貨幣交換方式達成的文化需求;非商品性文化需求指學生無須支付貨幣就可以實現的文化享受,主要由社會和學校無償提供無形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有形的文化藝術產品而實現,如一所高校的歷史文化、校訓等無形資源,學校的雕塑、免費的廣場音樂會等。從文化滿足內容的載體來看,可以分為實物形式文化需求和非實物形式文化需求。實物形式需求的文化內容主要有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美術品(字畫、雕塑)等,非實物形式需求的文化內容主要有電視、電影、廣播、文藝表演等。
相對于其他群體和進入高校前的學習階段而言,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和知識,教育型文化需求所占的比例應該更高。但當前,由于社會環境影響和高職學生自身的特征,高職院校學生越來越貼近衣食住行,以“此時此刻”為中心、以“吃喝玩”為主的娛樂型需求越來越高。在高職校園文化發展中,無論哪一種需求的滿足一定是帶有選擇性的,要根據學校的文化環境與導向、學生入學前的家庭背景、所在地區的文化觀念、學生自身的狀態等,確定對文化主體需求滿足的類型和程度,引導學生正確地審美和享受文化。
(2)高職教師文化需求
按文化需求的性質,高職教師的文化需求也可以分為教育型文化需求和娛樂型文化需求。與學生不同,對教師而言,教育型文化需求更多關注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身心健康、子女成長等內容;娛樂型文化需求主要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和強健身體。同樣,高職教師也有商品性、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和實物性、非實物性文化需求,與高職學生相比,需求的層次普遍偏高,更加追逐質量和品味。
限于當前高職教育的資源和條件,高職教師的個人求知需求和發展機會有諸多限制。例如比起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教師能夠公費留學或者到國外參加半年以上培訓的微乎其微。在講究經濟實惠、房價飆升、生活成本高漲的當前,高職教師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較低的待遇,美好的師生關系因功力主義而變調,高職教師的尊嚴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缺失,高職教師面對較大的物質和精神壓力。高職院校若想培養、吸引和留住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專業職業技能、職業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的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引導功能,推進高職教師的文化認同,滿足高職教師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3.2 外生動力
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外生動力來源于企業和社會的文化需求,其中企業的文化需求是外生動力的主要部分。高等教育肩負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企業和社會對高職院校的需求不僅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還有對校園所能提供的文化需求。
(1)企業對高職校園文化的需求
目前,企業對高職院校的文化需求表現還不突出,主要是受校企合作廣度、深度不夠導致。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職業院校作為新技術新技能的孵化地,其技術技能領先于企業,我國高職院校在新技能、新技術開發方面,普遍滯后于企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需求局限于人力資源的需求。其實企業在員工人文素質提高、技術技能研發、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管理、文體活動開展等方面與高職院校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利益訴求,可以通過政府、院校加強誘發性需求的引導,加強企業對高職院校文化需求的自覺性,從而反過來再推動高職校園文化的發展。
(2)社會對高職校園文化的需求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交叉的一種類型,同時肩負兩類教育類型的功能,綜合來看,在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社會對高職教育的需求尤為突出。社會需要高職教育為政治文化服務。高職教育要根據國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政治態度、思想意識的人,來維護和鞏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其次,高職教育為社會政治制造輿論,通過教育宣傳一定階級或者政黨的政治綱領、方針、路線和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對于社會政治的基本功能。再次,高等教育還有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功能。社會需要高職教育為文化傳承創新服務。高職教育所傳播的文化是一種較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包含理念、觀念等核心層面的文化,因而對社會在一定層面上有著一定的影響。高職教育傳播文化具有一種文化整合的效應,其文化傳播不同于偶然的、個別的文化傳播,進行的是穩定而長期的接觸。因而高職教育對社會特定文化會產生深刻、綜合、持久的影響。綜合看,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平臺,能為社會文化的需求提供場所、人力等條件,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
只有理清了各主體的文化訴求,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的不斷創新,不斷滿足師生、企業、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以強勁的需求來推動文化的發展,才能解決高職校園文化發展動力不足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振洪.高職院校教師文化的獨特性、問題及發展策略[J].浙江社會科學,2011(1)
[2] 李樂,周曉陽.淺析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
[3] 林廣梅,曹艷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視覺識別的形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12)
[4] 段洪斌.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研究[C].華東師范大學,2010(9)
[5] 陳東寶.高校校史在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C].西南財經大學,2011(4)
[6] 宋德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