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慧
摘 要:介紹了溫和性豬瘟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發生原因,并提出防制措施,以為該病的防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溫和性豬瘟;發生;防制
溫和性豬瘟又叫非典型豬瘟,是一種與豬瘟血清學一致、病毒形態相似,但致病力減弱的變異性豬瘟。多呈現地區性散發經過,由于其癥狀不明顯,病理變化不典型,很難發現并作出明確診斷,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成為目前造成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將溫和性豬瘟的發生與防制措施總結如下。
1 流行病學
不同年齡、品種、用途的豬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天氣突變時病情嚴重。
2 臨床癥狀
成年豬癥狀不明顯,致死率不高,有一部分豬甚至可以耐過,過一段時間自行痊愈,只是生長發育受阻和變慢。一部分豬可成為僵豬,體溫稍高,食欲不振,漸進性貧血,消瘦、喜歡冷水。有的患豬走路搖擺,呈后肢交軸狀,行走無力,便秘腹瀉交替。皮膚出現暗紅色斑,指壓稍變色,生長緩慢,如遇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妊娠母豬可能引起流產和畸形胎,病豬大部分進行過免疫接種,且大部免疫程序不合格。仔豬一般病情嚴重,呈急性經過,死亡率高。病初精神沉郁,飲冷水,體溫高達41 ℃左右,停食,便秘后腹瀉,糞便黃綠色,惡臭,耳后四肢腹下皮膚有出血斑,甚至連片,指壓不褪色,后肢交軸,麻痹。共濟失調,一般1-2周后死亡。
3 剖檢變化
全身各臟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點,有些不太明顯,需仔細觀察。喉頭、胃底部有出血點,腸管有出血現象,腎顏色變淺,表面腎孟可見出血點,脾臟稍腫大,邊緣有壞死灶或出血點,膀胱黏膜有出血點,有些豬在回盲部有潰瘍斑,小腸增厚,黏膜上有出血點,一部分豬心臟冠狀動脈有出血點,胃腺區有彌漫性出血點,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周邊出血,有些呈大理石狀。
4 發生原因
1、防疫程序錯誤
防疫程序上的錯誤是造成溫和性豬瘟暴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溫和性豬瘟暴發前,絕大多數養豬場對繁殖母豬的豬瘟預防可能受某些技術性失誤的引導,防疫一般設在斷乳后配種前,這對溫和性豬瘟的暴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卵細胞在受精前就已經感染豬瘟病毒,乃至受精卵與小豬胚胎先天性帶毒。
繁殖母豬在斷乳后受到斷乳刺激,開始分泌雌性激素與排卵,此時的母豬排出的卵細胞已經脫離母豬的直接營養供給,與母體之間完全是2個個體,只是受母豬體液的保護,在子宮內呈游離狀態,此時注射豬瘟疫苗,疫苗的毒株會立即分散到母豬全身的各個器官及肌肉組織,子宮內同樣也遍布豬瘟病毒的毒株,但卵細胞對豬瘟病毒的毒株卻沒有產生抗體的能力,子宮內的疫苗毒株就會直接感染游離狀態的卵細胞,導致卵細胞先天性帶毒;感染疫苗毒株的卵細胞并沒有因此而失去受精能力,一樣可以完成受精,成為先天性帶毒的胚胎,一直延續到胚胎成熟分娩。
感染豬瘟病毒的胚胎因受到病毒的干擾或侵害,在發育過程中不能象正常胚胎那樣從母豬體中汲取營養,以致產出的小豬初生重大小不一,體質虛弱,產出后直接呈現溫和性豬瘟癥狀,于是,為此類乳豬制定了新的免疫程序“超免”,比較典型的有以下2種:一是15日齡二免,25日齡三免,50-60日齡四免;二是21日齡二免、45-60日齡三免。
2、免疫抑制
所謂的免疫抑制是指豬在受到藥物殘留、體質衰弱、冷熱應激、疾病潛伏等不良因素的干擾或刺激后,對疫苗毒株產生的拮抗或不能對疫苗產生應有的免疫應答。
現在很多養豬場在疾病預防方面幾乎處于一種盲目狀態,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抗菌素對豬群實施保健,而忽略長期大量用藥引起的副作用,這些藥物在使用過程中的殘留會對豬造成傷害。當豬體內的藥物殘留超過豬內臟所能承受的范圍時,藥物的殘留就會加重豬內臟負荷,造成豬內臟的工作異常,內臟的正常免疫功能就會隨之下降,當進行正常疫苗預防時,因豬內臟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對疫苗毒株產生足夠的對抗,造成免疫失敗。另外,現在的養豬模式大多是規模化的高密度圈養,水泥圈舍、鐵制的欄位,而以前在土圈里飼養時,豬能接觸到泥土,從泥土中獲取部分微生物及礦物質,同時能充分地采食到一些青飼料,從這些青綠飼料中汲取足夠的天然維生素,保證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維持相對比較健康的體質,但是現在的規模化養殖因受條件的限制很難做到,只能在飼料的營養配方上根據豬的正常生長需要去調整,讓所提供的飼料營養盡可能滿足豬的正常營養需求。但個別飼料生產廠家為了一己私利,在飼料的營養配方及生產上造假摻次,甚至使用一些對豬的健康生長產生危害的違禁藥品。
因此,在養豬的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本場用藥與預防上的沖突,同時要嚴格注意所選擇飼料中添加藥物是否會對豬群的正常防疫產生影響,用藥選擇時不要盲目單一性用藥,避免長期大量的使用西藥,西藥大多是經過提煉后的高濃縮制劑,雖然部分藥品能在短時間內表現治療效果,但藥品在豬體內也很容易產生殘留,在治療的同時造成對豬的另一種傷害,乃至造成免疫抑制。
5 防制措施
由于豬瘟目前尚無治療辦法,所以防制關鍵在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改進疫苗接種方法。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增強豬的抗病能力,定期用對病毒效果好的消毒藥,如用氫氧化鈉等定期對豬圈、用具場地等做嚴格消毒。淘汰病豬和有繁殖障礙的母豬。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是預防傳染源和傳播媒介的引進,由外地引進的新豬需到非疫區,到飼養地后隔離觀察2-3周,并及時預防注射及堅持搞好檢疫。二是肉豬每年堅持2次防疫并常年補針,母豬在空懷期接種疫苗,必要時仔豬在出生未吃初乳時即免疫,60 d進行第2次免疫,鑒于疫苗效價可能降低應適應增加免疫劑量。加強疫苗管理和統一操作規程,確保疫苗質量。應按規定運輸,保管,使用疫苗,確保防疫質量,注射時應1豬1針頭,不打飛針,現配現用,部位準,劑量足。健全免疫監測工作,確保豬的免疫水平和疫苗的免疫效果,要定期隨機取樣做抗體檢測,以確定免疫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