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的日益加劇使得環境風險分配不公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這種環境非正義的問題引發了人們對于環境正義的訴求,國際環境正義理論因此發展起來。該理論是國際環境法領域里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論,它將正義論引入國際環境法中,對于解決環境非正義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以全球氣候治理為例,探究國際環境正義在具體環境問題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有關國際環境正義的應然本質和價值追求,以期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一種解決全球氣候治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氣候治理;國際環境正義;國際法律體制
近年來,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德班氣候大會的召開等都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無論是《京都議定書》還是后來的《哥本哈根協定》都沒能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法律機制。因此,構建一個能讓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國家參與進來并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體制就顯得十分必要。而環境正義作為國際環境法律法規的基本價值追求,自然是構建這樣一個法律體制所必須達到的目標。
1 全球氣候治理與國際環境正義
1.1 全球氣候治理的現狀
自氣候問題進入全球化視野,國際社會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努力就是嘗試建立一種法律體制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然而,國際法律體制的構建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其中牽扯到各國利益的糾紛以及主權等相關問題。特別是在環境問題上,其合作的實現需要不同國家既能滿足自身的發展,又能在減少碳排放等方面達成一致,這可謂是難上加難。令人欣慰的是,國際社會經過不懈努力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京都議定書》的制定及生效。京都議定書的制定是國際社會為解決氣候問題而在法律體制方面做出的重要嘗試。議定書第一承諾期中對發達國家在減排指標上做出的強制性安排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突破。
第二,巴厘島路線圖的制定,為下一步氣候變化談判設定了原則內容和時間表。
第三,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主要締約方通過小范圍磋商達成了《哥本哈根協議》。協議將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分成兩類,一類是得到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國內適當減緩行動(NAMAs),另外一類是由發展中國家采用自身資源的國內自主減緩行動。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內容對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做出了強制性規定之外,不論是巴厘島路線還是哥本哈根協定的內容都不具有強制性,依靠法律之路解決氣候問題任重而道遠。
1.2 對全球氣候治理現狀的正義性分析
就目前而言,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制及方法主要是根據《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京都機制。拋開這個機制在現實中的作用不談,筆者認為,京都機制首先在法律的正義性上就存在著以下不足:
第一,減排責任分配方案上人本價值的不足。京都機制是以國家為基本單位劃分各國的減排責任的,但碳排放不僅僅是國家行為,也與個人息息相關,碳排放作為個人生存必須的活動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隨著國際人權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減排責任的分配上不能單純的考慮國家的因素,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個人的環境權利,京都機制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第二,清潔發展機制的靈活性導致實質正義難以實現。清潔發展機制可以說是議定書的一大創新,其靈活性看起來有助于強化減排效果,但是實際上也恰恰是其靈活性致使部分發達國家規避減排責任,加大發展中國家負擔,減排責任上的實質正義難以實現。
對于上述不足,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舊在現代發揮著作用所導致的。這種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不公正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話,整個國際環境法律的正義性就得不到完全的伸張。當然,各國經濟發展狀況不一、地理位置各異等因素也使現存的法律存在不公正的地方。
1.3 全球氣候治理的出路——國際環境正義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絕大部分責任,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發達國家往往只關注權利如何分配,力圖回避其歷史責任。如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作為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不參與,不負起環境污染的國際責任,這是毫無公正可言的。當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國家近幾年工業發展迅速、碳排放量激增,也理應承擔與自身作為相符的責任,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波斯納說過,“一旦對某個問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道德共識或者政治共識,觀察者(至少從事后看來如此)也許就能對解決問題的法律決定之可靠性做出自信的判斷。因此,我們也許不應當從法律材料中尋求回答具體法律問題的銳利方法,而應當尋求一種正義的首要原則,一種政治或道德的規范,可以用它作為法律責任的基礎。”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目前國際社會無法從法律制度安排上解決全球氣候治理問題的境況下,要想解決這一全球性問題,就必須建立一種各國都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并將其作為法律責任的基礎。毫無疑問,國際環境正義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道德規范和法理學基礎。
2 國際環境正義理論
前面已經說過,國際環境正義理論的產生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基礎的。但是正義畢竟是一張普洛透斯的臉,變化無常。那么,什么樣的國際環境正義才是正義的呢?該理論包括哪些具體的原則呢?
2.1 羅爾斯 《正義論》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啟迪
說到正義理論,就不得不提起羅爾斯的正義論,他對正義的兩條基本原則(特別是差別原則)的證明是對當代正義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很多學者注意到,羅爾斯正義論自身內在的理論邏輯決定了其正義論是可以應用于全球范圍的。仔細分析,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可以發現如下論據是支持國際環境正義的。
1.應得理據。羅爾斯指出,其分配正義的兩條基本原則旨在“減少社會偶然因素和自然運氣對分配份額的影響”。正義的制度結構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緩和社會的偶然因素和自然的偶然因素給人們所帶來的不平等。一個人不能因為某種偶然的社會因素或自然因素而比別人多獲得(或少獲得)某種東西。那些因為偶然的社會因素或自然因素而處于不利地位的人,應當獲得補償;那些因為偶的社會因素或自然因素而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則應當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利用他們的到的運氣,這種利用能夠給不利者帶來最大的利益。這就是從“作為公平的正義”中推出差別原則的倫理依據。
因此,如果國內的基本制度應依據差別原則來安排,那么,國際制度也應依據差別原則來安排,從而排除或減少偶爾的自然資源稟賦所導致的各國人民之間的巨大貧富差距。
2.原初狀態理據。在《正義論》中,羅爾斯認為,公平的分配正義原則是參加制定公平契約原則的各方在驚初狀態”的情景中都會選擇或同意的原則。“原初狀態”指的是一種假設性的契約場景,在這種場景中,參與締造契約的各方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出身、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更沒有任何特定的善觀念。各方是在“無知之幕”后面就正義原則作出選擇的。受到無知之幕的限制,各方不可能也不會按照自己的利益去作出選擇,只好公正無私地作出選擇。羅爾斯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各方都會選擇他提出的兩項原則。
就自然資源而言,處于國際原初狀態的各方都知道:資源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資源是稀缺的。對于偶然存在于其腳下的資源,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擁有天賦的初始要求權;在這個意義上,各方都會認為,資源的自然分配是武斷的。面對其他各方的相互沖突的要求權和未來世代的需要,征用稀缺資源的各方需要為其行為的合理性提供證明。由于不知道各自社會的資源享賦情況,各方將會同意這樣一條資源再分配原則:對資源的再分配應能夠給每一個社會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去建立正義的政治制度,并發展出能滿足其成員基本需要的經濟。
3.合作理據。羅爾斯正義論的一個前提是,社會是一個世代相繼的合作體系。正義的功能就是確定這個合作體系內相互合作的公平條款。但是,作為羅爾斯正義理論基礎的合作模式既可以在國家內部、也可以在國家之問找到。因此,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必須應用于國際層面,以指導對由這種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如果全球經濟和政治依賴表明,社會合作的全球框架己經存在,那么,我們就不能認為,國家界限具有根本性的道德意義。由于國界并不正好就是社會合作的邊界,因而它們不可能成為社會義務的界線。所以,處于原初狀態的各方不可能被設想為知道他們是某個特定國家的成員,主要是為那個特定的國家選擇正義的原則。無知之幕必須擴展至與國籍有關的所有問題,因而被選擇的原則將應用于全球。”因此,在貝茲看來,正義原則(特別是差別原則)必須應用于世界上的所有人;國際秩序也必須這樣安排,以滿足全球范圍內最不利者的期望。
2.2 國際環境正義的應然本質——共同但有區別原則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作為國際環境保護的基木原則的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共同責任;二是區別責任。這兩方面內容不是割裂的部分,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
(1) 共同責任。共同責任是指各國對全球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是共同的,普遍的。所有國家不論貧富,大小都應當參與到國際環境的保護中來。地球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其中一國境內的環境問題可能影響別國的環境甚至全球環境質量。在生態問題上,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唇亡齒寒,榮辱與共,在環境問題上各國應當共進退。
(2)區別責任。區別責任是針對不同國情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而言的。正如《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第7條原則所言:“發達國家承認,鑒于它們的社會給全球環境帶來的壓力以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和財力資源,他們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負有責任。”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承擔主要責任,同時隱含著發展中國家承擔非主要的,次要的責任。毫無疑問,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決定了該國所承擔的責任的大小。
(3)共同責任與區別責任的關系。共同責任是區別責任的并不是毫無關聯的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一方面我們在強調全世界各國參與環境保護的共同責任的,任何國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忽視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清楚地認識到基于環境正義而產生的區別責任,在強調共同責任的同時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給予差別待遇。只有同時把握這兩種責任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才能正確保證該原則在國際環境法領域的正確適用。
3 對國際環境正義的再思考
就目前而言,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國際社會相關法律考慮的還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的公平問題,即所謂的代內公平的問題。但是從上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國際環境正義的內涵不僅僅只是代內公平,它還要求代際之間以及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公平。顯然,這是目前全球氣候治理相關法律所沒有包含的內容。
3.1 代際公平
根據上面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探討,我們知道,其分配正義的主張在國際范圍內也是站得住腳的。各國學者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所謂代內公平的理論,這也就是目前國際社會爭論的焦點和核心所在。
然而人類畢竟是不停的繁衍生息的,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公平的事情,對于我們的下一代來說還是公平的嗎?是否這種國際環境正義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是適宜的;還是說,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正義呢?答案顯而易見。這就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即我們目前追求的國際環境正義對于我們的子孫后代來說是否還是正義的。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去做。這就是所謂的代際公平的問題。遺憾的是,目前各國政府顯然并沒有將代際公平的問題考慮在內。
3.2 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公平
另外,地球不僅僅是人類自己的,雖然人類現在是地球的絕對統治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獨占地球,事實上人類只占地球所有物種數量的很小一部分。面對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問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目前還不是很確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南北兩極的冰川正在急速融化,一些當地物種比如北極熊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在考慮解決氣候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將這些物種的權利考慮在內呢?
4 結語
國際環境正義理論作為環境正義在國際層面的延伸和發展,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指導了氣候治理法律機制的構建。但是該理論畢竟尚未成為全球共同遵守的法律原則,從道德層面上來說其約束力顯然不足。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目前全球氣候治理的復雜和艱難。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一個價值追求,國際環境正義的實現還需要各國人民共同持久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91頁。
[2]王曦 :《國際環境法資料選編》,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1999年版。
[3] 王曦:《國際環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頁。
[4] 楊通進:《全球環境正義及其可能性》,《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5] 岳利萍、白永秀,《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國際碳減排利益博弈機制分析》,《生態經濟》,2011年第5期第53頁。
[6] 周劍、何建坤、張希良:《全球金融危機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進程的影響》,《環球金融》,2009年第9期第45頁。
[7] 晉海:《<京都議定書>與國際環境正義》,《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8] 楊興:《試論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時代法學》,2003年第1期。
[9] 巴楓,劉經緯:《國際環境正義及我國對策探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10] 宋云:《國際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大連海事》,2007年第9期。
[11] 張卓超:《環境正義問題理論研究》,《吉林大學》,2009年第4期。
[12] 何建坤、劉濱、王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的挑戰與對策》,《清華大學報》,2007年第5期。
[13] 楊通進:《京都時代的國際環境正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第7期。
[14] 薄燕:《國際環境正義與國際環境機制、問題、理論和案例》,《歐洲研究》,2004年第3期。
[15] 劉軒溢:《國際環境正義的探尋》,《社會觀察》,2009年第4期。
[16] http://www.ditan360.com/qihou/qihou_guoji.aspx?SpecialsID=1139
[17] http://www.cma.gov.cn/qhbh/newsbobao/200912/t20091223_54670.html
[18]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11/27/content_12549441.htm
作者簡介
張舒(1990— ),女,漢族,遼寧鐵嶺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在讀碩士,專業: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