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泰
摘 要:中國古代國家對社會秩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治安制度來實現的。我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著數千年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其中就包括高度發達的治安管理史。在古代,保衛皇權、保衛私有制是治安問題的核心,另外中國古代的國家治安發展歷來呈現政法不分、軍警一體的形態。因而我們在研究古代治安工作的首要任務便是把它從紛繁復雜的古代行政體制和軍事體制中剝離出來。本文將從研究古代治安工作的原因、古代治安制度概況和中國古代治安對當代的啟示三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通過對中國古代治安工作的研究,以古為鑒、古為今用,給當今治安工作以啟示。
1 古代治安中的問題和問題中的治安
如果我們今天想研究純正的中國古代治安問題,就必須承襲古人對治安的傳統理解,從宏觀上把握中國數千年治安的歷史,參考近現代的理論體系、實踐模式以及經驗教訓,從中找出規律性的結論作為當代警察的治安工作的參照。對于中國古代治安工作的研究范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陳鴻彝教授做出了一個被很多學者認可的學理性界定:即從歷代政府的治安職能、治安法理、治安方略,到歷代政府的軍警機構、警衛體質、禁衛管理,再到歷代政府的立法規范、管理措施、管理經驗以及社會的治安狀況等。
首先,針對被學術界頗為認可的陳鴻蠡教授的學術主張,引用江蘇警官學院萬川教授的想法:陳教授雖然在劃定中國古代治安史的研究范圍、勾勒中國古代治安史的發展和線索,闡述中國古代的社會安全機制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然而,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限制,該學說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理論應用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缺憾。
其次,研究中國古代治安基礎理論的著作雖多,但學術界仍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以萬川教授的主張為例,他在評論《中國古代治安簡史》中認為:中國古代治安的含義受一定的歷史影響,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治安含義并不完全相同。但即便是萬川教授主張的所謂的古代的“大、中、小治安”的界定,也是以近現代治安視角為標準的“時代剖析的定位”,并未成習古人對治安的傳統理解,所以他作的出界定也就因此也頗具其時代的局限性了。
第三,目前現階段有關基層治安制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基層管理機構及治安思想的研究上。而中國古代基層治安制度這方面的內容又大部分集中在兩大類著作中:一類是鄉里制度研究中涉及的治安的部分,另一類是有關法律思想的著作中涉及到治安思想的部分,而其他方面所涉及的信息并不多見。
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古代治安管理的經驗無疑對完善中國當今的基層治安管理有著很高的借鑒意義,因此依然值得我們投入精力加以研究。
2 古代各王朝治安制度簡介
陳鴻蠡教授曾說:國家是治安行為的主體,警衛安全力量是國家治安運作的工具。國家通過法律賦予治安管理以權威性,防止和取締任何群體或任何個人對社會治安秩序的干擾與破壞。這符合社會的安全存在與發展的根本需要。解釋了古代治安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必要關聯,因而也就解決了它的歷史合理性。
歷朝歷代的國家都重視自身的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沒有任何王朝對這些管理有所放松或忽視。在這個前提下,國家組織警衛力量、安全力量,實施皇宮警衛、要害警衛、要塞防衛、機要護衛就是絕對必要的了。國家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控制社會行為,進而約束違法犯罪。從而構成了中國基本的古代治安業務內容。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對各朝各代不同發展階段上社會的安全機制,國家的治安管理,以及這種管理的歷史效益進行學理性的解釋進而進行總結與分析。
我國古代治安概況可以簡單概述為如下幾個時期:從上古到夏、商、周是中國古代治安的孕育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治安的草創期,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治安的成型期,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治安的發展期,宋、遼、金元時期是中國古代治安的更新,晚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治安的終結期。我們在這里以宋代為例,通過對宋代治安工作的分析來簡述中國的古代治安工作:宋太祖君臣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實際上宋代統治者一手抓國家機器中暴力成分的政治調控,一手抓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法治的界定,在制度上結束了殘唐五代的社會動亂。因而史書載有“盛唐隆宋”之說。那么如果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送宋祖稍遜風騷,那么,他們在政權重建,社會管理方面還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3 中國古代治安對當代的啟示
基層治安問題是基層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過程中各種矛盾、問題的綜合反映,涉及到政治、經濟、法制、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當前我國社會基層治安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群體事件增多,其次是流動人口犯罪增多。目前隨著城鄉人口流動日益加快,基層農村富余勞動力源源不斷向中興縣城。而現今我國對來自基層農村流動人口的管理比較薄弱,預警設施及防御措施跟不上,對容易犯罪人員發現不了,控制不住,打防不力。
4 成因分析
我國基層治安面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基層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的匱乏是一定的原因。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排解,于是就開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活動以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從而給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是幾層組織功能退化。國的基層,特別是農村經濟體經過鄉鎮機關機構改革和撤并鄉鎮、撤并村莊后,基層行政人員大幅減少,往往一人身兼數職,且不具備強有力的管理手段,難以應對日常紛繁復雜的基層治安局面。
三是犯罪的社會成本降低。中國古代的社會存在形式幾乎是閉塞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一個人的犯罪就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因為封閉社會中一個人的名譽,信譽,對一個人的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獲得他人的信任與肯定才能獲得與他人共同抵御自然災害、生活生產中分工合作的機會。
5 我國古代基層治安制度對當代的啟示
中國古代基層治安管理中所采取的加強基層治安宣教的治安手段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基于如上考慮,當今基層社會治安管理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入手:
建立和完善警民聯防的農村治安防控機制。中華民族曾經遭遇過無數次內憂外患的嚴重侵襲,但卻是四大文明中惟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在中國如此廣袤的土地上,保證如此龐大社會肌體的安全存在與發展與依托農村治安組織自衛,動員和組織廣大村民開展多種形式的義務治安聯防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基層的自然關系,由村長或長者牽頭或組織群眾開展義務聯防,把需要防范的區域延伸,擴大可控覆蓋面,形成以派出所為龍頭,以專職聯防隊為中間,以村民義務聯防小組為基礎的三為一體的鄉村聯合防范機制。
二是控制流動人口,落實各項基層防范措施。基層公安派出所要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重點人口、出租房屋及城鄉結合部的管理。對各種容易誘發和滋生犯罪的場所要嚴格的加以管制,大力推動暫住人口信息計算機聯網的做法。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基層治安工作落到實處,就一定能夠有效的遏制犯罪,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要加強基層治安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中國古代的城鎮中會設有專人負責講解鄉約法律等,這與我們當今的普法下鄉的做法極為相似。鄉村相對于城市是消息較為閉塞的地區。而由于當前基層群眾居住分散外,出人口較多,集中普法難以深入開展,不少基層群眾對近幾年頒布出的新法一無所知,多半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刷在墻上。或上面發幾個文件,村里開幾次會議,墻墻上貼一些標語,口中報幾組數據就了事。
因此,加強基層治安宣傳教育改善基層的文化環境,對于維護治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要深入開展道德教育,使廣大基層群眾懂得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相應要受到什么懲罰。
結語:中國古代的治安工作即有著其自身可以借鑒的特點,也有應該規避的瑕疵。我們應當以古為鑒,加強基層治安警力的投入完善警民聯合機制,控制人口流動,加強基層治安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從而更好地維護基層穩定,實現整個社會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公安大學學報(陳鴻彝),
2、北宋東京治安制度研究(楊瑞軍)。
3、中國古代治安簡史(萬川),
4、中國古代治安制度研究(刑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