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法隱喻能增加語篇的信息濃密度,增強語篇的技術性、客觀性以及語篇銜接功能,在商務英語合同中大量存在。本文根據韓禮德1996年后修正語法隱喻理論的主要內容,統計分析36篇商務英語合同中語法隱喻的種類及分布,并得出相關結論。(本文原刊于煤礦開采2014年11月)
關鍵詞:商務英語合同;語法隱喻;種類;分布
注:本文系《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重點項目“基于北部灣經濟區外向型人才需求的英漢翻譯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JGZ114)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致力于韓禮德學派“語法隱喻”的研究,其成果亦蔚為壯觀。其中不少學者將語法隱喻與不同文體,尤其是科技語篇結合起來研究,認為語法隱喻有助于增加科技語篇的信息濃密度,增強語篇的技術性、客觀性以及語篇銜接功能,使科技語篇更具理性色彩等。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務文體,國際商務合同與科技語篇一樣,具有構詞準確、結構嚴謹、語氣正式、表達抽象、簡潔、客觀以及信息密度高等特征,語法隱喻的應用正是突出這種文體特征的有效手段。商務英語合同種類較多,分布較廣,具有鮮明的特點。
1 語法隱喻分類
語法隱喻是“表達意義的一個變體”[1]。一種語義構型可以有一致與非一致體現,而語法隱喻就是語義選擇的非一致體現[2]。在1985年發表的《功能語法導論》一書中,韓禮德首次提出語法隱喻的問題并把語法隱喻分成概念語法隱喻與人際語法隱喻兩大類。之后,馬丁補充了語篇隱喻。接著,在此后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韓禮德又修正了其語法隱喻模式,重新把語法隱喻分成13類,即1:
① quality → entity: Epithet = Thing; e.g. deficient →Deficiency
② process → entity: (i) Event = Thing; (ii)Auxiliary (tense, phase, modality) = Thing; e.g. (i) fail → failure; (ii) will/be going to → prospect, should →obligation
③ circumstance → entity: Minor process → Thing; e.g. to → destination
④ relator → entity: Conjunctive = Thing; e.g. so →cause/proof
⑤ process → quality: (i) Event = Epithet; (ii) Auxiliary (tense, phase, modality) = Epithet; e.g. (i) accept → acceptable; (ii) must/will (always) → constant, was/used to → previous
⑥ circumstance → quality: (i) Manner =Epithet; (ii) Other = Epithet; (iii) Other = Classifier; e.g. (i) [concluded] hastily → hasty [conclusion]; (ii) [negotiated for a long time] → lengthy negotiation, (iii) [damaged] on the surface → surface [damage]
⑦ relator → quality: Conjunctive = Epithet; e.g. so → resulting
⑧ circumstance → process: Minor process = Process; e.g. instead of → replace
⑨ relator → process: Conjunctive = Event; e.g. then → follow, so → cause
⑩ relator → circumstance: Conjunctive = Minor process; e.g. when → in times of / in times, if → under conditions of / under conditions
? [zero] → entity; e.g. the phenomenon of
? [zero] → process; e.g. occurs/ ensure
? Entity → [expansion]: Head = Modifier; e.g. the government [designated] → the governments [designation], [a designation] by the government, [a] governmental [designation]
在上述的13類語法隱喻中,性狀、過程、環境成分、連接成分、無人稱形式等可以向個體轉換;過程、環境成分、連接成分、個體等可以向性狀轉換;環境成分、連接成分、無人稱形式等可以向過程轉換;連接成分可以向環境成分轉換[3]。
從詞性轉換的角度可以把上述13種語法隱喻歸類為四大類,即名詞化、形容詞化、動詞化和副介詞化等結構,如下表:
2 數據收集與分析
(一)資料收集統計與分析
為確保數據的普遍性及準確性,筆者共收集了36篇標準且具代表性的商務英語合同進行分析。合同形式多樣,內容涵蓋多個領域,如:獨家代理協議、包銷協議、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來件裝配合同、貨運代理合同、合資經營企業合同、合作經營企業合同、補償貿易合同、融資租賃合同、國際技術咨詢服務合同、技術轉讓和設備材料進口合同、勞務合同、外包合同等等。所有合同均由歐美、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國家的司法機構提供,由正規的出版社發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根據合同難易程度及正式程度, 36篇商務英語合同分為以下三類,如表中所述。
每一類均包含12篇商務英語合同,其中第一類合同正式程度最高、最難理解,其總字數、句子總數、句子總字數及平均每句的字數最多,平均合同總值也最高。相對而言,第二類及第三類合同各項指數依次偏低,具體數據詳見表2。
(二) 數據統計及分析
1.語法隱喻在商務英語合同中的種類
通過統計和分析研究36篇商務英語合同中語法隱喻的現象,商務英語合同中語法隱喻種類可歸納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了第?及?類語法隱喻外,其他9類語法隱喻都在商務英語合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并且商務英語合同中存在著三種特殊的語法隱喻現象,即:縮略語的名詞化現象,古體詞的副介詞化現象,以及被動語態的形容詞化現象。
其一,商務英語合同中的外貿專業詞匯及縮略語可看作商務英語合同中一種特殊的名詞化現象,例如:
(1)through bill of loading → TBL (聯運提單)
(2)I owe you → I.O.U.(借據)
(3)instant → inst.(本月)
在上述例子中,介詞短語 “through bill of loading”被轉換為名詞性的縮略語“TBL (聯運提單)”,屬第③類語法隱喻;小句“I owe you”被轉換為名詞性的縮略語“I.O.U.(借據)”,屬第②類語法隱喻;形容詞“instant”被轉換為名詞性的截短詞“inst.(本月)”,屬第①類語法隱喻。
其二,商務英語合同中由兩個以上介詞共同構成的復合式古體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副介詞化現象,例如:
(4)in a proceeding part of this contract → hereinbefore(在上文)
(5)of this contract → whereof(以此、關于此合同)
(6)under that contract → thereunder (在其項下)
在商務英語合同中,“here”、“where””指“this contract”,“there”指“that contract” [4]。因此,“hereinbefore”意為“in a proceeding part of this contract”,下同。古體詞的構成體現是的介詞短語的副介詞化現象,屬第? 類語法隱喻。
最后,商務英語合同中有大量由被動語態轉換的過去分詞短語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形容詞化現象,例如:
(7a)This contract contains terms and conditions
(7b)terms and conditions which are contained in this contract
(7c)terms and conditions contained herein.
譯文:合同條款
在上述例句中,(7a)包含了表示過程的動詞“contains”,在(7b)中被轉換為含有被動語態的定語從句“which are contained”,并(7c)中被進一步轉換為隱喻式的過去分詞“contained”,用以修辭名詞“stipulations”。在此過程中,出現了過程“contains”向性狀“contained”的轉換,即被動語態的形容詞化現象,屬第⑤類語法隱喻。
正如湯普森所言,“我們不應簡單地判斷某一意義表達為一致式或隱喻式,一致式與隱喻式存在的是‘度的區別。我們應該說該意義表達隱喻度更高或更低些。” [5]三種特殊的語法隱喻現象正好印證了韓禮德1996年后修正語法隱喻理論的包容性與系統開放性。
2. 語法隱喻在商務英語合同中的分布
隱喻化成分的含量體現了語篇的隱喻度(metaphoricity),隱喻度隨著組合維度復雜性的增加而上升[6]。本文以一個隱喻化成分,即成分層面上各種隱喻方式的一次出現為一個單位的隱喻度,統計分析36篇商務英語合同中語法隱喻的分類方法如下:
(8a)If Party A fails to perform the duties which are contained in this contract, Party A shall notify Party B of that case on time and shall designate another engineer instead of the engineer mentioned above to go on to perform the duties.
(8b)Party A, in case of its failure to perform the duties contained herein, shall
⑩-1 ②-1 ⑤ (i)-1 -1
make timely notification to Party B thereof and shall designate another engineer in lieu of
⑥-1 ②-2 -2
the aforesaid engineer to proceed with performance of the duties.
⑤ (i)-2 ②-3
譯文:如果因故不能履行義務時,甲方應及時通知乙方并另行指派工程師接替執行職務。
在隱喻式(8b)中發生了多種語法層次的詞類轉換:1) 由表示過程的動詞“fails”、“notify”、“perform”等分別轉換為表示個體的名詞,“failure”、“notification”及“performance”;2) 由表示過程的動詞短語“mentioned above”轉換為表示性狀的形容詞“above-mentioned”或“aforesaid”,由小句“which are contained”轉換為形容詞“contained”;3)由表示環境成分的介詞短語“on time”轉換為表示性狀的形容詞“timely”;4) 由表示環境成分的介詞短語“in this contract”及“of that case”分別轉換為副詞 “herein”及“thereof”;5) 由表示連接成分的連詞“if”轉換為表示環境成分的介詞短語“in case of”。
在(8b)中,成分層次上各種隱喻方式的一次出現被標記為一個單位的隱喻度,例如②-1表示第②類語法隱喻的第一次出現,而②-2則表示第②類語法隱喻的第二次出現。如此方式,各類語法隱喻的總隱喻度得以統計分析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1)合同的正式程度與復雜程度越高,其語法隱喻度越高。2)從第一類商務英語合同到第三類商務英語合同存在著一種“去隱喻化”的趨勢,即趨向于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及一致式語言提高人們對合同內容的理解。3)除了第 ?及?類語法隱喻外,其他9類語法隱喻都在商務英語合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其中第②類語法隱喻出現頻率最高,其在所有類型的合同中出現的比率為7.44%,其次是第①、⑤、③、④、⑥、 ?、?、⑧、⑩、⑦及⑨類語法隱喻。4)在以詞性轉換為分類的語法隱喻當中,名詞化程度最高(占11.33%),其次分別是:形容詞化(3.33%)、副介詞化(1.23%)和動詞化(0.36)。
3 結論
關于韓禮德1996年后修正語法隱喻理論的主要內容,國內外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解讀。韓禮德把語法隱喻重新分為13類,傾向于用“語法隱喻”指稱所有級轉移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語法隱喻的概念外延,更符合人類認知的發展模式。本文在韓禮德13類語法隱喻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語法隱喻分成名詞化、形容詞化、副介詞化和動詞化四大類,并以此為依據統計分析商務英語合同中語法隱喻的種類及分布。據分析,除了第?及?類語法隱喻外,其他9類語法隱喻都在存在于商務英語合同中,并且商務英語合同中存在著三種特殊的語法隱喻現象,即:縮略語的名詞化現象,古體詞的副介詞化現象,以及被動語態的形容詞化現象。商務英語合同的正式程度與復雜程度越高,其語法隱喻度越高。語法隱喻增加了商務英語合同的閱讀與理解難度,因此,合同當事雙方及撰寫者應努力學習、學會靈活運用和解讀商務英語合同中的語法隱喻現象,提高合同理解的能力及撰寫水平。(本文原刊于煤礦開采2014年11月)
注釋:
數字①-?分別代表13類語法隱喻,下同。上述分類轉引自嚴世清,2003。同時,筆者通過舉例對13種語法隱喻加以解釋說明。
本表轉引自金娜娜,陳自力:2004,有增減。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nd Arnold, 1985/1994: 342.
[2]熊學亮,劉東虹.英語學習中語法隱喻的遷移.外語教學與研究[J],2005年第2期:100.
[3]嚴世清.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外國語[J],2003年第3期:51-57.
[4]葛亞軍,齊恩平.《合同英語》[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2: 49.
[5]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65
[6]金娜娜,陳自力.語法隱喻的認知效果.外語教學與研究[J],2004年第1期.
作者簡介
高飛雁(1976-),廣西柳州市人,廣西教育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翻譯及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