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孟志軍
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特征及與地方經濟之關聯①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孟志軍
摘 要: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在整體上呈現出以下五大特征:空間區域分布均衡;數量多,質量高;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保存完整,生命力強;商業化不足,產業化弱。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溫州經濟又緊密相連。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體特征 地方經濟 溫州
溫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種類豐富多彩,正好處于東南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帶[1]。截止到2014年11月份,溫州市已有4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浙江省各市中居首位。另外,溫州有32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45個項目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71個項目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從整體上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五種特征。
1.1 區域空間分布均衡
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分布上較為均衡。以溫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區域分布為例,溫州市所管轄的三區(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2個縣級市(瑞安、樂清)、6個縣(永嘉縣、洞頭縣、平陽縣、文成縣、泰順縣、蒼南縣)均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每個區縣一般擁有3~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空白點,可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溫州區域內分布沒有出現嚴重失衡的現象,也并沒有集聚在溫州行政中心所在的區域,而是相對集中在地理位置偏僻的泰順縣,可見其溫州地域的獨特性(詳見圖1)。當然,每個區縣在擁有數量上并不均等,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擁有數量最少的龍灣區只有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擁有數量最多的泰順縣則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廊橋的傳統營造技藝”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于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其他行政區域在擁有數量上差別并不大。泰順縣之所以擁有如此之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泰順偏處一隅,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為浙南閩東山區,平均海拔超過500米。目前仍是全省離杭州最遠并且唯一不在溫州“1小時交通圈”內的縣,而在2005年之前從溫州開車到泰順至少需要5個小時由此足見其地理空間上的封閉性。也正因為如此,泰順才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自然原生態和文化原生態,所以它不但可以孕育出如此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能夠保存相對完整并延續至今。
1.2 數量多,質量高
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目前已經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作就有3000多項,而且其中精品較多,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4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2項。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與同類地級市相比絕對屬于翹楚,即便是在浙江省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強省中也位居前列。例如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的255個項目中,溫州市選送的民間文學劉伯溫傳說、民間音樂龍頭龍尾、民俗攔街福等8大類36項榜上有名,上榜數量僅次于杭州,位列全省第二[2]。溫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甌劇、永嘉昆曲、泰順廊橋、樂清黃楊木雕、藍夾纈等都是精品中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歷史和科學價值,不僅在溫州當地具有重要影響力,而且在相關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獨一無二性。

圖1 溫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各區縣分布地圖
1.3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在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大門類中,除去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等兩大門類沒有代表作之外,其他八大門類均有代表作收錄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詳見表1)。其中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三個門類占有絕對優勢,代表作數量高達18項,占了溫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的一半還多。而在全國范圍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技藝類的代表作數量最多,有406項,約占總量的17.09%;其次為傳統戲劇類項目,共366項,約占總量的15.40%[3]。溫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類別分布情況跟全國的情況還有一定差異,代表作數量最多的是傳統美術有8項,占總量的25%,可見其壓倒性優勢。而且在溫州市4個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1項傳統戲劇“永嘉昆曲”,1項傳統美術“樂清細紋刻紙”,2項傳統技藝 “泰順廊橋營造技藝”和“木活字印刷術”。這也說明溫州市在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三種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具有較強的優勢,特別是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也代表了溫州的區域特色,“南戲故鄉”、“百工之鄉”,溫州的這些稱號或許可以從這三種門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看出端倪。

表1 溫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統計數據
1.4 保存完整,生命力強
溫州地處閩浙交匯處,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南面臨福建省福鼎市,向東為東海,地形以山地為主,為東南沿海的丘陵地帶,主要被雁蕩山山脈層層包圍,說是崇山峻嶺一點不夸張,典型的三面背山一面瀕海。“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溫州與全國和浙江的‘中心—邊緣’格局,加之社會經濟水平的低下、科學技術的不發達以及人力手工為主的交通,使其在客觀上無法與外部進行密切的規模化的交往。”[4]所以溫州自古交通非常閉塞,“古代溫州與外界的唯一陸路通道要經福建、江西再轉折進人中原”[5]。溫州人以前要走出溫州只能靠“水路一條”[6],1998年隨著金溫鐵路的通車溫州才改變了不通火車的歷史,直到近幾年國家建設東南沿海高速鐵路線,溫州的陸路交通才有所改善。正因為溫州相對獨立封閉的地理單元,受外來文化沖擊相對較小,所以非物質文化保存的較為完整,至今都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劇、永嘉昆曲至今活躍在溫州當地的文化市場上,而且還時不時到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進行演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外在物質表現形式廊橋保存完整,泰順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就達30余座,其中15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座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保持著良好的活態傳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收了5名徒弟,把建橋手藝傳給了他們。泰順縣陸續新建了同樂橋、瀠秀橋、姻緣橋、埠下廊橋等近10座木拱廊橋。
1.5 商業化不足,產業化弱
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門類在數量上占有一定優勢,并且很多項目屬于可經營性的但遺憾的是如此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孕育出延續至今的老字號品牌和企業。溫州市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依靠國家財政勉強維持,產業化程度很弱,只有甌繡和樂清黃楊木雕商業化較好,有一定的市場,但是也并未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一直處于散、小的狀態。雖然目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爭議較大,但是適當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是必要的,市場認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真正傳承下去,還得靠產業運作、市場推廣,有了市場,藝人傳承才有信心和動力;有了市場,工藝、藝術的傳承就有了活力。”[7]
溫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蓄積了這座城市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粹,承載過去,孕育未來,是溫州地域文化最有力的詮釋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溫州厚重多彩的文化信息,記錄著溫州人民篳路藍縷的跋涉歷程,見證著溫州獨辟蹊徑的發展歷史,彌足珍貴。”[8]溫州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究其原因縱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與溫州當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無關系,從以下兩個方面或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2.1 “溫州模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代名詞,特別是以“溫州模式”聞名海內外,也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的發祥地。1984年由26個農民自愿入股創辦了全國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甌海登山鞋廠,1987年11月溫州市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股份合作企業的行政性規定。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歷史的傳承關系,不可能橫空出世,溫州發達的商業傳統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追溯淵源,溫州股份制的起源就和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澤雅屏紙制作技藝密切相關。這種典型的股份制合作經營方式曾興盛于溫州澤雅一帶的造紙業當中。在甌海區西岸鄉塘宅村一古老水碓旁發現了一石碑,石碑立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石碑上刻錄著村民合股建造水碓的事情。溫州澤雅一帶的造紙業歷史悠久,水碓是造紙的重要設備,但是由于水碓在當時造價較高,一人難以承擔,于是村民合股建造成為民間自發的經濟行為。碑文記載,水碓由村民潘子玉等7人合股建造,并明確規定以后永遠不許增加股份,并“不亂隨(轉讓意)人”,使用按事先排好的次序輪流,不許隨意插入“先搗”。違反以上規定者,將被處以“罰錢一千文”,可以說這是現代股份制的雛型。溫州農民能在18世紀就將“股份制”形式運用到造紙業中,堪稱“股份制鼻祖”。溫州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股份制經濟,與當時百姓在日常經濟活動中契約意識的覺醒和萌芽是一脈相承的[9]。
2.2 溫州手工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兩聯
溫州自古手工業發達,素有“百工之鄉”的美稱。溫州市手工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淵源頗深,很多手工業本身就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樂清黃楊木雕、樂清細紋刻紙、樂清龍檔、澤雅屏紙制作技藝、泰順木偶頭雕刻、泰順廊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甌塑、甌繡等都屬于手工業。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就是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州共有3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大門類占了12項,比例高達37.5%,可見一斑。而且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是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翹楚,其中有3項都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就可以窺見溫州手工業的發達程度。其實溫州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溫州的手工業非但沒有因此受到其制約,反而突破了其限制發展良好。例如溫州并不產黃楊木,但是樂清黃楊木雕卻名揚海內外,2006年6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例如溫州缺乏皮革資源,但溫州是著名的世界鞋都,尤其是男式皮鞋聞名遐邇。
參考文獻
[1] 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兩個區縣所共有,所以在統計上有時候為35項,但是如果按照實際項目數來說只有32項,在此處應為32項更為合理.
[2] 黃之宏.溫州上榜36項,全省排第二[N].溫州日報,2007-07-24.
[3] 程乾,凌素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3(10).
[4] 徐華炳.區域文化與溫州海外移民[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2).
[5] 胡曉慧.溫州地域文化創新與科學發展——溫州文化性格的多維度透視[A].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2008.
[6] 溫州話里“水”同音“死”,故經常自嘲為“死(水)路一條”.
[7] 吳東.非遺保護的溫州樣本[J].浙江文化月刊,2010 (12).
[8] 時任溫州市市長趙一德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寫.東甌遺韻——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一)[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
[9] 施世潮,譚進.追蹤200年前的股份合作制[J].浙江經濟,2002(01).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b)-116-04
基金項目:①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成果,2015年度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分析及傳播策略研究”(一級重點課題,15wsk163)。
作者簡介:孟志軍(1978-),男,河北獻縣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傳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