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波
摘要:高中物理課程是中學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同時對高中生來說也是比較困難的學習課程,涵蓋了理論與操作兩部分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好后續課程和培養思維方式的根本。本文將主要探討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高中物理 課堂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構建主義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環境中,通過引領真實的人物進行學習、認知,學生最終實現知識結構由“前概念”混沌狀態向科學概念的突破。該模式目的是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疑問相結合,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物理學科操作性和實踐性較強,實驗題材較廣,“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非常適合應用于該學科教學。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
目前理論界對任務驅動教學定義大致相同,總結如下:任務驅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方法,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與技能。具體來說,就是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共同完成一系列的任務,進行教學的活動。
通過完成既定任務,學生不但獲得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其實施的任務有一定的要求,需有機地結合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進行設計。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主題,進行自主探討和協作學習。該模式強調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潛能,倡導學生注重新技術、新理念在生產與操作中的應用,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當前高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選用落后
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第一因素是教材選用,好的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現在許多學校的教材都是幾年前的教材。由于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前進,現在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二)教學方法缺乏系統性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以及教與學的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實施教學內容的手段。高中物理教學強調其實踐性和創新性。由于教學方法缺乏系統性與教學途徑單一,我國絕大多數學校進行的教學改革,其效果不盡人意。
高中物理教學不應該看成是機械復制的授課技術,而應該是學生自覺學習的過程,是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自行開發的過程。當前很多學校都認識到了教學改革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關鍵性因素。改革需要理論知識系統的指導與培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現在許多學校都努力根據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需要,進行任務式驅動教學法。例如學習動機激發教學、范例式教學等。使用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多誤區,如果只是簡單地從表面進行教學改革,那么還會有背道相馳的效果。固守舊方法與新方法相反,習慣于教授法,不管學生接受與否,只是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
三、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懸念,交待目標
盡量采用人人動手的小實驗或演示實驗,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將要出現的問題創設懸念,引入新課。以“掌握要點”的形式,簡明扼要板書l-2點,交待本課學習目標。高中物理知識大多是探究物理現象背后的規律。因此需要教師創設一種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現象背后的規律,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例如,講“受迫振動”時,我用“珠子的舞動”小實驗來啟發學生。具體的步驟是:首先用8根線穿起不同顏色的小顆粒珠子,每兩根細線長度相等。然后將其掛在衣架的橫梁上,兩根最長的細線分別掛在兩端,最短的細線掛在中間。之后將拉長的皮筋,垂直穿過小珠懸線下面構成的弧下方。最后用手指敲動皮筋,珠子應聲飛舞。如果用布包緊低音大口徑喇叭,將珠子放在上面,那么當喇叭音樂聲傳出時,位置不同的珠子跳躍的高度也不同。
(二)自學初探,啟發誘導
用投影儀出示“自學初探”的提綱性問題,在小組長的組織下,以組討論出正確答案或以組實驗探討正確結果。通過教師確定回答問題“位號”,學生依次答題。答題中教師要及時誘導,及時評價。
(三)點撥精講,分析歸納
教師收集學生信息反饋,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到為止,對于學生不甚清楚的知識點和本課的重點知識則應精講。精講中要充分運用實驗手段讓學生自我分析歸納。教師要指引學生對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反思和領悟,讓每一個學生體驗由學習所獲得的不斷進步的感受,提升新的認識與理念。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評估,在總結探討學習情況的過程中,要激勵學生一直反思學習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自信,而且可以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有效的思考方式。
(四)著重訓練,以組競爭
訓練采用答三種方式,分別是搶答、必答、指名。答題學生人數有要求,必答題完畢時,答題學生人數就可占到總人數的25%,如加上搶答、指名答的學生,則參與答題的學生可占到30%以上。
必答為一般的達標練習題,主要針對中、下等學生,考查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答對者給本組加分,答錯者則沒有分。搶答為較難的習題,考查靈活掌握的程度;這類題針對中、上等學生,答錯者要給本組扣分,以此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避免猜題、碰運氣的心理。指名答為尖子生或極差生的專項習題,目的是促使極差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或促進尖子生的深層分析。
(五)四人一組,分層優化
座位安排四人一組,三面圍坐桌前,全部面向講臺。組長組織討論,分配活動,輔導差生。每組學力基本均衡,在與其他組的競爭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小組學生以l號—4號位編號。訓練時只要指出由幾號位答題,每組的相同號位的學生就會依次起立答題,節省了點名時間,使教師在很短時間內掌握各組的反饋信息。實驗時組長負責儀器,2號位操作,3號位讀數或記錄,4號位計算或歸納。每次實驗后交換一次工作角色,便于全面提高。
任何一種教學理論都來自教學實踐,而處于教學實踐第一線的教師,通過自身的探索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最具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朱秋艷.運用任務驅動法開展高職物理教學探析[J].成功.教育,2013(11).
[2]葉秀芳,胡曉洪,劉弋潞.物理化學實驗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索研究[J].廣東化工,2014(15).
[3]陳凱.高中物理學習的雙實踐驅動[J].學周刊,2011(16).
[4]竇莉莉.任務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8).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