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曉娟
新課程教材已經使用好多年了,而教材的改變只是新課程改革的第一步,隨之而來的課堂改革才是重頭戲。怎樣貫徹新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效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我們學校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勇于嘗試,取得了較好成效。當然,改革不可能那么完美,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以下是我對高中政治教學的一些思考,不足之處,敬請見諒。
我們說課堂教學,包含密切相關的兩部分,那就是教與學。而作為教學的主體的教師,與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又需要做怎樣的改變呢?我就從以下兩方面談一些想法。
一、教師方面
《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必須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各種素養,以適應教學的需要。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是教師“一言堂”,教師從頭講到尾,可能有的教師一節課都不離開講臺,無形中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多,但新課程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轉變理念,由“以我為中心”向“以生為中心”轉變,必須明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所有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要從教案、學案的設計,課件的選擇與制作,事例的選擇等等多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這樣才可能成就高效的課堂。
例如,《文化生活》第四課第一框是《傳統文化的繼承》,我在處理這課內容時,就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傳統文化的繼承表現在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四個方面,在自主課時就針對內容讓學生作了小組分工,讓各組提前準備,注意與我們日常的生活相聯系。展示課時,各小組就自己組的內容進行展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組同學,他們展示的內容是傳統建筑,包括我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傳統建筑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等知識,最后還舉了一些例子,如被稱為中國第一磚塔的汾陽文峰塔,保存完整的平遙古城,北京的四合院等等,他們展示簡單明了,舉例恰當,貼近生活實際,也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對要進行探究的內容,教師必須精心安排,合理取舍。簡單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測、望而生畏,無從下手的不安排。把探究的內容切實地放在學習的重點、難點處,放在學生易混淆處。同時難度要適宜,使學生經過探究后能有所創造,有所發展。探究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過程和內容都必須是探究性的,否則就會“矯枉過正”。
例如,文化生活第六課的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共有三個表現:獨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前兩個特點都比較簡單,不需要探究,但第三個民族性在理解時是一個難點。中華文化呈現出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我在講授這個問題時采用了舉例的方法。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的總稱,她具有勤勞勇敢、忍辱負重、孝行天下、自強不息、助人為樂等等文化道德品質,具有春節、中秋節等共同的文化節日。傣族是一個少數民族,她具有中華民族的所有文化特點,同時她又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節日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在我舉例的同時,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動腦,參與討論發言,共同解決了教學難點。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作為旁觀者。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自主學習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課堂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在自主展示的課堂上,學生隨時都會有新思想和新問題生成,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往往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介入并為學生探究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出現的疑難雜癥和迷惘困惑及時進行指點;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獨到見解或創新思維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激發其繼續探討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在課堂上,教師要精講少講,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情景表演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在實際操作中,一定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由“教師講”一下轉變為“學生說”,自主展示的課堂同樣需要教師的主導。而且教師必須要引導好,才不會讓課堂混亂或低效。我記得在聽同學科的一位教師的展示課時,這位教師很放心地讓小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新內容。某同學在講“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時,卻說成“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但這位教師還是繼續讓那名學生說完,沒有及時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發揮作用,不能讓錯誤的知識出現在課堂上,以免給學生留下錯誤的印象。
最后,教師應明白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健康、協調發展。課堂教學的宗旨是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動地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更要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狀況,著眼于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在新課程理念下,也需要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課堂展示等環節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以前的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而現在學生必須主動去學。我們學校的學案教學模式,就要求學生必須課前做學案,預習新內容,如果不做,那么在課堂展示環節上就會出問題。課后的鞏固和提高對于知識的落實也同樣重要。新課程的理念,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性是探究自主展示活動的核心,探究活動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情況,應該鼓勵和引導全體學生參與,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要理解和尊重學生,以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如果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就不可能有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尤其注意不要把學生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生搬硬套到教材中來,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要牢記過程重于結果。
另外,探究活動還應強調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結合起來,合作探究要以自主探究為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揮合作學習的合力,以加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群體之間的凝聚力,和諧小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認識到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協作,形成互相依存的關系,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小輝是我班上一個性格內向的男生。他平時很好學,但不愛與人交流,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我鼓勵他要多和組內成員交流溝通,學會和別人合作,積極發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僅成績有所提高,性格也變得活潑了。
總之,我認為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比如讓學生通過學案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最后課堂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這些環節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發揮的是主導的作用。
在新的課堂模式下,體現出的是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位置不是固定在講臺上,而是教室的任何一個角落。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以創造一個很好的課堂氣氛,而同學或小組的展示比教師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生展示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或者是“卡殼”的情況,教師的精講或點撥會很深入人心,給學生帶來啟示或幫助。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和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責任首先是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新的理念,而不是封閉在自己的理念里。教師應善于學習,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思考的維度。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課改的關鍵在于教師個人觀念的突破。
最后,我認為不管哪種模式最終是要看知識是否得到了落實。作為主導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如何更好地把握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