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妹
初中教材欣賞課所選用的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對美的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類對美的認識和探求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作品特別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引起廣大學生主動欣賞和評價。欣賞的作品多了,學生慢慢地就會受到影響。既能開闊眼界,又能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所以美術欣賞課對學生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時間一長,欣賞課對學生的美育作用就非常明顯,它可以使學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愛國主義的培養、人類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及人類文明的傳播都有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好欣賞課更是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必備的基本功。
那么,該如何上好初中美術欣賞課呢?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在美術教學中的點滴體會來闡述一下自己的淺見拙識。
一、上好一堂欣賞課的關鍵,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師除了要做好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多方面的知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飽滿的熱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可見榜樣的示范作用。教師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是影響學生的無聲命令,它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發展,以震撼心靈的方式推動發展的躍進,起到理論灌輸達不到的效果。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準備,才更有可能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美好情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
二、教師首先要讀懂作品的內涵
上欣賞課時,教師應首先用心去理解藝術作品的美感,讀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然后才能引導學生去正確欣賞作品,把握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古今中外美術珍品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作品有著特定的風格、歷史背景、時代風尚和內涵情趣。中學生由于年齡限制,自身審美經驗和藝術修養的不足,獨自欣賞一些作品時可能會出現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知識上、觀念上給予幫助和提高。教師對美術作品要有正確的分析和評價,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積極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
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教師在美術欣賞課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覺需求,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內在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
四、巧妙設置教學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注意運用恰當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欣賞課的導入部分
“萬事開頭難”,能不能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教師需要下一番苦心。下面我介紹幾種導入的方法:1.畫面配樂導入法。教師可選擇欣賞課中最為精彩或大家最熟悉的的一幅畫,用多媒體的大屏幕展示出來,并配以相關的音樂。音樂選擇要恰如其分,聲音要稍大些。教師再用寥寥數語(可以設置問題也可以簡介作品)把學生引入音畫交融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欣賞狀態,引發聯想。2.故事導入法。教師選擇欣賞課中較著名的或是學生較熟悉的一位藝術家,選擇跟其有關的典型、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或提前寫好卡片安排學生講)。同時也可配以優雅、舒緩的音樂,增強故事的感染力。3.作品導入法。教師選擇一幅欣賞課作品的掛圖或高仿印刷品,或者與本課相關的教師自己的作品或臨摩的本課作品,也可是本班同學的作品。邊展示邊說明,逐漸向本節課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求奇、求新、求美”的欣賞心理就會促使學生主動進入欣賞狀態,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
(二)欣賞過程
欣賞過程是整節欣賞課的中心環節,教師更要匠心獨具。務必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充分發揮主體性。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可先給學生幾分鐘速讀欣賞課中的作品及作品下方的文字介紹,然后開始采取恰當的方法進入本課的學習。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1.分組競答法。教師按座位的排行(不動座椅)把本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打上分數,采取或搶答、或閉答的形式來欣賞作品,同時在黑板上記錄各組得分。最后歸納總結,設置“獎勵”。2.“拍賣會”的方法。教師把作品拍成照片,然后把照片“拍賣”給評價得最好的學生,最后選出金牌得主3.角色嘗試法。教師選定學生來充當本課所涉及到的畫家,讓其對“自己的作品”有充分準備,再讓其他學生提問或評價。教師作督導或旁白,隨時準備“救護”尷尬的“畫家”。4.采用小組合作(動座椅,學生最好圍坐起來)的形式進行欣賞、評價作品。這樣既發揚了每個學生的優勢,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又鍛煉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5.文字評論法。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文字形式寫寫對作品的感受、認識、理解等,然后可以集中在課上交流。或者把簡評張貼出去,展示交流。6.欣賞和實踐結合法。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欣賞、評價作品,然后用多媒體課件(或親自動手示范)展示作品的創作過程,接著讓學生動手體驗,完成欣賞課中的作品。并把學生作品展示出來,還可把體驗和感受進行交流。
總之,只要勤動腦筋,大膽嘗試,及時反思,反復實踐,不斷改進,好的貼近中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是很多的,欣賞課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教師的自身素質、知識儲備、藝術修養也會逐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會不斷增長。
(三)小結部分
欣賞課的小結很重要,它既是本節欣賞課藝術欣賞的總結,又是課外藝術欣賞的延續,更是本課美育的妙處,教師不可不重視,一定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欣賞課需注意的問題。
(一)在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的講解需要技巧,語言要有藝術性
欣賞教學不是一個“給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使學生增強與作品“對話”的能力問題。教師的語言要中肯,要有感染力,更要有啟發性。
(二)教師要充分理解美術作品
找到欣賞的切入點,快速調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并能對其做深刻分析,逐漸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
(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才能取得欣賞課良好的效果
教師在課前要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搜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興趣。
(四)鼓勵審美個性
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
(五)拓寬知識范圍,加強橫向聯系
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作品去了解歷史,那么在欣賞學習中當然也可以通過對歷史的了解來理解作品。因此,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對美術欣賞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這些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得,比如歷史書、文學作品、課外讀物、電影電視網絡,甚至連環畫中的信息都有可能對美術欣賞提供幫助。再者,各種藝術形式之間也都有共同的特點,比如,美術與音樂、文學、電影等藝術形式在情感的抒發、意境的表達、風格的演變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時稍做啟發,學生就會觸類旁通。
初中階段是學生迅速成長的重要時期,美育教育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我們的美術欣賞課帶來它神奇的美育功效吧。我們每一位教師,尤其是美術教師都有責任做美育的天使。讓心靈處在音畫交融的氛圍中,去感受藝術乃至生活的真、善、美,還生命和世界一片真誠和圣潔!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