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選入小學語文的古詩詞多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由于這些詩詞創作年代久遠,并不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往往會成為教學中的困難。在此,筆者就對古詩詞教學當中存在的困難加以歸類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低效現象歸類
總體來說,小學古詩詞教學的低效現象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過于重視詩詞的背誦,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語文教師往往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放在記憶和默寫上。盡管我國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但是,死記憶硬背往往會抹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教學實踐來看,一首古詩詞的教學時間通常只有一課時,而教學內容則有學生誦讀、背景介紹、作者生平、詩詞講解等多項。迫于教學進度,我們常常是將詩詞背誦作為作業,第二天上課檢查,這樣一來,學生只是被動地去聽、去背,如何能產生學習興趣呢?
(二)過于重視對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唐詩宋詞都是古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語言優美,節奏或明快,或舒緩,或高亢,或婉約,其意境多與作者的心情相關。因此,對古詩詞的理解應該將重點放在用心去感知詩詞、用思想與作者交流上。但是,很多教師則只是枯燥地分析詩詞,而不是帶領學生去感受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這就使學生無法對詩詞完成深層次的理解。
(三)過于重視對詞句的翻譯,忽視了古詩詞的文學性
受現行考試評價體制的影響,有的教師將寫作背景、作者簡介、詩詞翻譯之類的基礎知識當作教學重點,而忽視了詩詞的文學性,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如此一來,本該豐富而有趣的詩詞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的堆積。一節課下來,學生除了能記住教師重點講解的字詞、注釋之外,根本沒體會到詩詞的優美之處。說是些千古名篇,在學生看來只是枯燥的文字,與泛泛之輩的拙劣之作又有何異?
二、小學古詩詞困擾因素分析
困擾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慣性
盡管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的時間,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慣性影響,教師在教學方法,特別是教學重點和處理上仍存在偏差。在他們看來,古詩詞教學與死記硬背是相伴而生的,至于說詩詞鑒賞只是公開課、優質課上的做秀行為。于是,他們將課堂大致分為兩等份,前一半時間用以介紹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和詩詞大意,后一半時間則讓學生用于背誦和默寫詩詞。
(二)教師知識儲備不足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我國多數地區的學歷要求是專科以上學歷。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現如今的專科學生并不能夠從深層次上來理解古詩詞,難以把握古詩詞的意境,無法將作者的思想情感、藝術境界與詩詞語言結合起來,無法體會其中的美感,只能對古詩詞做淺層次的分析。這樣一來,他們只能用平鋪直述的方式將詩詞講給學生,學生無法把握其邏輯順序,如何能對詩詞形成完整的理解呢?
三、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出路分析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
按照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地靠近詩詞,主動地走進詩詞所營造出的特殊境界,讓詩詞從遠古時代走到學生的生活當中,以此來使學生感受情感的熏陶,使學生感受詩詞的優美。特別是我們要注意應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營造出圖、文、聲皆備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以基礎知識講解為基礎,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意境的教學是隨著詩詞的變化而變化的,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大致來說,可分為四個方面。
1.在反復誦讀之中感受意境之美。多讀是學習古詩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詞語言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大聲去讀,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詩詞上來,往往能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效果。
2.在逐字分析之中品味語言之美。逐字分析、細細品味是基礎知識相講解是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古詩詞講究的是用字準確、凝煉,往往只是一兩個字詞就蘊含著深遠的意境,這就意謂著古詩詞重點字詞的分析等同于將一幅幅意境深遠的美麗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詞的內涵之豐富。
3.在深入挖掘之中揣摩意象。意象是情融于景的一種表現。在古詩詞當中,作者所描寫的意象多與其情感相聯系,反映其情感寄托,說明一定的道理。
4.在圖畫建構之中拓展想象。在古代,詩詞、音樂、繪畫是同屬一家的,音韻優美的詩詞定然與優美的圖畫相聯系。在經典的古詩詞當中,梅蘭竹菊四君子、長亭小橋流水、鶯啼燕舞青山、浮云新月柳絮都是不可多得的絢麗圖畫,詩人都可借以展示自己心中的情意。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注意將詩詞當中的語言文字翻譯為生動鮮明的圖畫,讓靜止在紙面上的文字活起來,使學生對物象、情境和事件產生鮮活印象和切身感受。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是不可多得的語文教學資源,需要我們不斷地創新方式方法,進行深度挖掘。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誦讀吟詠感悟其意境,注意應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解剖古詩詞當中的優秀文化,體會詩人的復雜情感和高深藝術造詣。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