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弟
新課改的推進要求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模式,這樣自主學習就越來越被青睞。所謂自主學習它是不同于我們傳統學生學習模式的一種以學生為核心的新的課堂教學實現手段,是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單獨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探索、實踐、質疑以及創造最終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這是生本理念的一種體現,更是素質教育的發展目標。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是學生繼續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講的太多,學生更多的時候是在被動地聽,這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于語文教學有過這樣的評述,那就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己能夠讀書,不需教師講;自己也能夠作文,不用教師改。這歸根結底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語文、應用語文的能力。所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教師必須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要求必須要全面落實我國的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以學生的終身成長為出發點,切實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自己學習的真正主人。而要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要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要敢于把課堂教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端正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進而調整自己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把學生由臺下的“觀眾”變為臺上的“演員”,要給學生展現自己的舞臺,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同時,教師更要精心地來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盡可能改變過去講得太多、說得太多的弊端;要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一定的空間,進而要求和鼓勵學生多說、多做,慢慢地學生才會適應、習慣甚至喜歡上課堂的這種參與,積極性才會逐漸地提升。
二、預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語文學科也是這樣,只有學生對于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才會被驅動,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這種心理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發揮主體地位。如在講授《蘇州園林》一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呈現視頻資料,感官上先給學生一定的刺激,這樣教材中抽象的內容會具體化,學生很容易投入其中。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會學。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的關注點在知識的講授上,往往忽略了方法的指導。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相對科學的學習方法,自己才能夠獨立地去解決相關的問題,才能夠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
如《新型玻璃》中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重點講解第一種玻璃,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然后幫助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種玻璃;最后放手讓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學剩下的三種玻璃。這樣,教師在“教——扶——放”的環節中,適時引導學生悟法、用法,從而使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自學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析要少而精,應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求得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認識和實踐,才會有新的發現,才會逐漸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大膽質疑;敢于懷疑、反駁、否定前人的理論,自由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以創新的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如我在講授《長征》這篇課文時,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長征”已離我們太遠了。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網址,于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如:什么是長征精神?長征經過了多少個省市?長征有什么意義?我們今天還需要長征精神嗎?然后播放《長征》記錄片,讓學生在觀看錄像過程中質疑以上提出的問題。最后開了一個有趣的《長征》故事會。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如學生論壇,中小學教育網,與校內外同學、教師進行交流,使學生不斷增加自主學習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總之,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我們教師要積極探索改革課堂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奪目光彩!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