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成立 秦 黎 (湖北省十堰市群眾藝術館 442000)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群眾藝術館成功地協辦了一次全國群眾文化音樂理論研討會,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群文學會的專家親歷了十堰市群藝館的館風館貌,贊不絕口,作為文化部評估定級的一級館,從辦公條件、活動場地以及軟硬件建設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館風的帶動下,群藝館的各項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科學有序、穩步推進、在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思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群藝館的在公益事業發展和區域經濟中的積極作用,真正成為鄂西北群眾文化事業的龍頭。本文試以十堰市群藝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積蓄的正能量:團結是前提,奉獻是責任,務實是根本為契入點,談談館風對和諧發展群文事業所起的積極作用。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一旦體會到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的個中滋味,眼前便會展現一片嶄新的世界。團隊精神是實現1+1>2的不等式的法寶,在群文工作這片廣袤的天地里,讓文化的春風惠及民生,在文化人才的管理中尊重差異及個人的興趣、重視個人參與、以人為本、協同合作、各顯其能,各盡其才,使各種門類的專業人才的潛能得以有效發揮,是群眾文化館領導者所必須擁有的一項管理能力。即和諧地聯合個人思想的原則,并發展出團結力量的價值,將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和諧地統一,彰顯團隊精神的向心力、凝聚力。十堰市群藝館有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正確引導他們在工作中互相協作、生活上互相關心、思想上互相理解,形成一股強大的“能量體”,無論是精品創作方面,還是群文活動方面,都展現出團隊精神發揚下的繁榮景象:在歷屆湖北省“楚天群星獎”比賽活動中摘金掛銀,業務人員創作的攝影作品《漢水邊的小姑娘》榮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創作獎;舞蹈《武當情》獲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優秀演出獎;曲藝作品鄖西三弦《丹水橘香》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亮相并獲得驕人的成績,近期又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提名獎晉級全國總決賽。近年來,每年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達90余場次,其中“十堰市少兒藝術節”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一屆,每年近3000位少兒選手參賽。從組織、策劃、評選、舞臺、燈光音響、后勤服務、贊助費等全方位作戰,誕生了一個優秀的文化品牌,成為省委向全省推介的省級文化品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彰顯了團隊精神的力量。
縱向的團結乃是同縣區文化館及城鄉文化站的上下配合與協作。橫向的團結先是同本省各兄弟群藝館建立的友好關系,包括“兩地情·中國夢”湖北省十堰市·重慶市沙坪壩區書法篆刻作品邀請展”,不僅開拓了群文工作者的視野,還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和提高;其次是與全國兄弟群藝館的實質性文化交流,由群藝館組織承辦的鄂豫陜渝毗鄰地區“群星薈萃”群眾文藝展演活動,更是大手筆的創新之舉,旨在展示十堰毗鄰地區群眾文文藝精品,增強群眾文化交流,推動十堰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來自湖北、河南、陜西、重慶4省市的12個參賽單位選送的13個精品節目參加了展演,由地市級群眾文化單位組織承辦這樣規模和規格的活動,在國內尚屬首次。這種大膽探索群文發展的新路徑,源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對文化大視野大胸襟的強烈認同與追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角色和目標能賦予人生完整的架構與方向,群眾文化工作者們以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人民多元化文化需求為己任,說起來容易,但如果鍥而不舍地堅守陣地,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不為名利所動也絕非易事。自2005年以來組織策劃的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人民廣場大家樂”;以歡樂喜慶為主題的“歡歡喜喜過大年”“今天我是角兒”等廣場文藝演出,十年來已演出了200余場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成為十堰地區的文化品牌,其中“人民廣場大家樂”也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優質服務項目”。文化活動之中貫穿的責任感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能夠積極主動的人深諳其理,心中有一片天地,外部世界的紛擾和誘惑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則、價值觀才是關鍵。如果認定工作品質第一,即使再苦再累,依然不改敬業精神,遠離浮躁、有責任有擔當,才能撐起這一樁又一樁的民心工程。
群眾藝術館圍繞四大主業社會文化活動、輔導培訓、文藝精品創作、輔導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工作,如何真正做到將文化成果和資源包括節目資源、項目資源、人才資源有效地利用,為人民生活營造一方樂土,終極尺度乃是務實的工作措施。不論何種模式的文化服務或何種模式的文化體系,歸根結底要有工作實效。十堰市群藝館以城市廣場、社區為主陣地,每年為基層群眾舉辦的各類文化藝術演出、展示活動都在80場次以上,一年平均每4天就有一次群眾文化活動出臺;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搶占藝術培訓市場,開辦了多種類型的少兒器樂、聲樂、舞蹈、中老年健身長期班、短期班,培訓人員達7000余人次,期期爆滿,惠及群眾近5萬人,服務范圍也不斷地向各鄉鎮、農村延伸,在此基礎上培訓與演出、賽事、創作相結合,培訓與社會藝術考級工作相結合,為社會和藝術院校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人才;群藝館率先在全省推出《群文文學叢書》,出版發行了包括書法、散文、詩歌、攝影集,為十堰群眾文化積累了一筆文化資源;非遺保護經過9年的苦戰,目前已有10個國家級項目,31個省級項目,55個市級項目,243個縣級項目,3890個儲備項目;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35人,市級傳承人73人。完成了38萬字的《十堰記憶叢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卷》編篡任務;爭取到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16萬元,奠定了相關項目的保護研發的基礎。
綜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不僅團隊精神的有力支撐和充滿人性化的組織領導,還需要強烈的責任意識,務實的政策措施,以此來提高建設能力,站在時代的前沿,去引領、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始終“圍繞中心,找準路子,不斷創新,深接地氣。”同時又提出把“文化服務常態化,文化活動品牌化,群眾文化專業化,運作方式多樣化”作為群藝館的發展目標,力爭為文化大繁榮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以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