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梨蕾 (河北師范大學 050000)
《紅豆》敘述了解放前夕參加革命活動的女大學生江玫與銀行家少爺齊虹之間的愛情故事。一直以來,人們將《紅豆》主題定位為革命戰勝愛情,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但是,細讀文本,卻發現作者無意識的流露出對政治革命話語的背叛,小說字里行間飽含著人物情感世界的豐富性和內心掙扎的復雜性,淋漓盡致地呈現出真實的人性,展現著當時知識分子曲折的心路歷程和被時代壓制的欲望,“隱晦地表現出知識分子在大痛苦與大歡樂交織在一起的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人生選擇和內心矛盾。”同時,彌漫在小說中富有詩意的藝術特色震顫著讀者的心靈,給人以美的享受。《紅豆》就是一曲“美”和“愛”的悲歌,優美的意境和悲劇的愛情,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有鑒于此,本文從藝術層面和思想層面出發,對《紅豆》做出進一步的闡釋。
純美典雅、細膩婉約、清新含蓄,空靈深遠,樸實中不失華麗,這是《紅豆》語言的顯著特色。宗璞曾經說過“郭紹虞光生總結為‘誠乃詩之本,雅為詩之品’。”“誠”和“雅”是作者在創作時遵循的兩個字,在《紅豆》中,正體現了作者的真性情,在語言上則表現為清新雅致。
色彩詞的運用,也是《紅豆》藝術特色之一,“色彩是視覺感受的敏感要素,抽取色彩表現事物,而且許多顏色合聚一處,這要幾乎與中國詩的色彩處理,借助于閱讀想象寫出和諧或者造成對比”。文本中“白雪”“紅豆”“黑絲絨盒子”“粉紅色夾竹桃”“白里透紅的臉”“象牙色的臉”等等色彩詞的運用,蘊涵著不同的感情因素,作者這樣的設計都是結合特定場景、氣氛、人物設置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透露出作者對色彩差異的敏感和精細。
孫犁曾說過:“語言是發自作家內心的東西,有真情才能有真話。虛妄狂誕之言,出自辯者之口,不一定能感人;而發自肺腑之言,訪納言之,常常能使聽者動容落淚。”《紅豆》就是宗璞用真情實感寫出的作品,讓讀者不禁落淚。
在文本中,有三條線索,分別是江玫與齊虹的感情、江玫與蕭素的友情、江玫與父母的親情,作者首先用細膩傳神的筆觸將江玫刻畫成一個單純,天真爛漫,純潔善良的女性形象。性格溫和得像小鳥兒,大學生活就是每天上課,讀書和彈琴。江玫與齊虹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條道路上,雖然兩人只是抬起頭相互看了一眼,但彼此在心里都留下了印象,接著由彈琴作為契機,倆人開始了交流,文學和藝術是江玫和齊虹共同的愛好,也是他們浪漫愛情的基石,沉溺在文學和藝術的天堂里,讓他們相互走得越來越近。雖然江玫身體力行的為革命事業奔波,但是在她心靈深處愛情占據了重要位置。他們的愛是那么深、那么熱烈,但是最終倆人還是分手了。其實,江玫“后悔”了,她用自己的愛情去換革命事業,她真的不后悔嗎?她是沒有選擇,時代和社會不允許她有一絲的反抗,她的靈魂深處并沒有皈依于革命事業。雖然走上了革命崗位但她并沒有忘記愛情,反而這份感情越加厚重了。
《紅豆》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小資產階級的代表齊虹。在文本中,作者將齊虹塑造成反面人物,但細讀文本,齊虹的冷漠、自私自利、殘酷的性格都是通過蕭素傳達的。相反,在文本中卻出現了與之性格相矛盾的地方,齊虹身上有著的是溫文爾雅,迷人的外貌,高雅的修養,藝術家的氣質。雖然齊虹與江玫也產生矛盾甚至阻止江玫與蕭素接觸、參加革命,但是這都出自齊虹對江玫深深的愛、對愛情的執著。對愛情癡迷的齊虹,連最后的放手也是一種愛。江玫與齊虹的愛情是悲劇的,注定要打上時代和革命的烙印,階級立場、人生信仰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蕭素在《紅豆》中是一個正面角色,她積極樂觀、善良高尚、勇敢正直,作者將她塑造成帶領江玫走向革命的引路人,她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共產黨。在蕭素的帶領和啟發下,江玫逐漸融入到了集體中,蕭素就像大姐姐一樣照顧著她,她們雖然是同學,但是彼此的關系更似親人,當江玫的母親生病需要錢時,蕭素挺身而出,獻血籌錢,但是,蕭素在帶領江玫走上革命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蕭素勸阻江玫離開齊虹時,江玫卻做出了反叛,可見,愛情深深地扎根在了江玫的心里。
而將江玫間接推向革命道路的是江玫的父母,江玫的父母是繼蕭素后的第二個革命引路人。衰弱的母親和屈死的父親,讓江玫看清了自己所處的階級,不得不重新審視與齊虹的這份愛情,親情成為了江玫告別愛情踏上革命道路的觸點。
江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進行著心靈的搏斗,在徘徊掙扎中選擇了革命,站在了友情與親情的一邊,雖然放棄了愛情,但是愛情在心靈深處成為了一道永遠抹不去的傷痛,那句“我不后悔”淋漓盡致地將江玫內心無法訴說的無奈和苦楚表現了出來,成為了她終身的后悔。江玫生活在一個敏感的時代,階級與革命話語扼殺了個人的欲望,扼殺了江玫與齊虹如癡如醉的愛情。愛情是美好、甜蜜的,追求愛情是符合人的欲望和本能的,但是在那樣一個風云變幻的年代,愛情成為了絕唱。
綜上所述,宗璞的《紅豆》突破了主流文學以宏大歷史敘事為主的模式化寫作,在詩意盎然、清新純美的藝術特色的烘托下,淋漓盡致地將浪漫愛情刻畫得凄美委婉。同時,在當時政治和革命話語的高壓下,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面對人生道路選擇時心靈的徘徊和掙扎,最終革命戰勝了愛情。但是主人公在走上革命道路上時,仍然深情的眷戀著愛情,呈現出了當時難以突破的禁區——人性、人情,這是作品的可貴之處,卻最終被時代扼殺了,《紅豆》就是一曲充滿“美”與“愛”的悲歌。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出版社,1999.
[2]施叔青《又古典又現代——與大陸女作家宗璞對話》[J],人民文學,1988(10).
[3]吳辰、宋軍《知識分子的話語:宗璞小說研究綜述》[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
[4]孫犁《宗璞<人的吶喊(代序)>》[A],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