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利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621000)
漢羌山地村寨服飾紋樣的研究與保護傳承
何如利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621000)
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漢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羌混居的漢羌山地村寨。漢族的經濟、文化、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這些少數民族村落自身文化的歷史背景也帶來了影響,使服飾紋樣這樣一個表達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涵,并以其獨特的結構、色彩、形式等來表現的視覺元素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們如何把握村寨羌民服飾紋樣的文化根脈,歸納提煉羌民服飾文化的文化精髓,對于漢羌山地村寨羌民服飾紋樣的保護傳承和時代構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漢羌山地;村寨;服飾紋樣;保護傳承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漢羌山地村寨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2EH123)
漢羌山地村寨,即羌族與漢族聚居的村落,主要分布于四川的北川縣、安縣、平武縣、松潘縣、茂縣、汶川縣、理縣等區域,處于川西丘陵與高海拔山區。漢羌山地村寨服飾紋樣的視覺元素,歷經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它具有民族特殊的思想意義,體現出民族情感、美學特征和人文特征。人類歷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斷發展文化的歷史。對羌族服飾紋樣視覺元素的研究,對漢羌山地村寨文化歷史發展,及文化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們知道,羌族作為炎帝后裔,有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從建筑到服飾,從宗教到歌舞都有原生態的遠古痕跡:神奇的黑虎古碉、激越的莎朗、婆娑的羌紅、醇美的咂酒、神秘的祭祀、蒼涼的羌笛、悠揚的口弦、充滿吉祥的婚俗、趣味的體育活動和悲壯的喪葬,在村寨的每一個角落都飄蕩著自然的生命激情。由于美與藝術起源于勞動,羌族先民在與大自然作斗爭求生存的漫長歲月中,用雙手和智慧在辛勤的勞動中創造了美。特別是羌族人的服飾紋樣充分體現出羌民族的愛美心理。羌族服飾紋樣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花草、動物、飛禽走獸及人物等,色調和諧鮮麗,富有羌民族的特色。它是羌族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現,表現出了羌族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以及他們獨特的圖騰崇拜。總之,羌族服飾紋樣與羌族人民的生存、生活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幾乎涉及其生活的各個環節,是羌民族生活狀態的直接表現。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古羌民和現代羌民一脈傳承,將自然山水、勞動游戲、宗教信仰及祥瑞心愿等,通過目識心記,神與物游,演繹成一幅幅美好圖畫,創造了豐富絢麗、寓意淳樸的羌族紋樣藝術。羌族服飾紋樣可以說是羌族歷史發展、生活紀實、意識物化等形態的最終體現,是羌民族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高度濃縮。
漢羌山地村寨服飾紋樣的視覺元素主要分布于衣裙、鞋子、頭帕、腰帶、飄帶、褲子、鞋墊、枕巾、手帕、香包等。服飾紋樣內容形式大都有吉祥如意,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服飾紋樣的視覺元素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表現。羌族主要聚居區村寨村民的服飾紋樣形式在具有濃厚審美情趣的同時,更突出實用功能。服飾紋樣反映的都是現實生活,自然景象,內心理想。比如植物就有羊角花、金桔花、牡丹花等;動物有鹿、蝙蝠、兔、獅、虎;人物主要表現狩獵和釋比文化。他們把藍天白云作為審美對象反映到審美感受中,被演繹出來。天藍色和云紋成為羌族揮之不去的印象,他們把云朵繡在云云鞋、尖尖鞋和小孩的帽子上。云云為波浪型和螺旋型,是羌族人對云水特征的模仿,表達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城鎮化步伐的快速推進,羌文化的歷史背景在發生變化。在羌族與漢族聚居區的村寨,漢族的經濟、文化、生產和生活方式對那里的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城鄉差距的加大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大量的羌族人已紛紛走出自己原來的狹小生存區域,搬離原來居住的村寨,與漢族人雜居在一些海拔較低的區域。在原來的習俗中,羌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繡羌繡。基本每個羌族婦女,甚至女孩都會羌繡。隨著先進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現在,羌族婦女必須學會羌繡的習俗已經發生了改變。再由于和漢區群眾長期居住在一起,現代的服飾文化也對他們的服飾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加之羌族服飾的加工一般為手工刺繡,較之現代漢族服裝無論是使用面料還是加工工藝以及加工時間等各方面都是羌族刺繡無法比擬的。在漢羌山地村寨居住的羌族人,受漢化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著羌族服飾的人基本是留守在村寨的老人。漢羌山地村寨,多數人平時基本著漢族服裝。年輕人偶爾穿羌族服裝,一般都是在羌族重要節日的時候。即使還有部分羌族群眾還在穿羌族服飾,但是服飾紋樣也較原來簡化了許多,偶見著羌族服裝的大多為老年人。
民族服飾紋樣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影跡,是建立在自然、勞動、宗教、祥瑞愿望與審美造型的基礎之上的,是一個民族幾千年歷史文脈的折射,它有物化的特征,也有精神的屬性,是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雙重體現,是民族智慧和審美的體現。如果,羌族人流傳久遠的服飾紋樣這樣失傳,是羌民族文化的重大損失,也是中華民族的重大損失。只有當羌民族的民眾對本民族悠久的歷史依然如他們的先人一樣懷抱著對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依然能夠認識自己的民族是從遠古走來的優秀民族,對穿著本民族服裝有一種展現民族自豪感和獨特文化情致和魅力意識的時候,即對本民族、本民族文化乃至本民族服裝有自識、自重、自尊意識的時候,才能避免傳統服飾以及服飾紋樣的自生自滅。
在漢羌山地村寨,羌族服飾紋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如果作為羌民族文化外在表現形式的羌族服飾紋樣逐漸消失,羌族服裝逐漸消失,那么離羌民族外在特征的逐漸消失也就不遠了。羌族服飾紋樣離開漢羌山地村寨,僅在陳列館展覽,終將失去它古老文化的精髓與神韻。面對漢羌山地村寨這種聚居方式,如何面對歷史變遷進程,在多元文化的學習融合交流中,傳承與發展羌族服飾紋樣,使之保持頑強的生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迫而重大的課題。
綜上所述,漢羌山地村寨傳統服飾紋樣的傳承和保護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首先,當地政府和群眾必須對提高羌族服飾紋樣這一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深刻理解保護和傳承羌民族服飾和紋樣對于保護民族識別性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也要充分的認識,羌族服飾紋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按照《知識產權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對羌族服飾紋樣加以保護。再者,要不斷豐富傳統紋樣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采取有效措施,在漢羌山地村寨進行羌族服飾紋樣工藝學習培訓,以切實的措施進行傳承和保護。
[1]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華書局,2012.7.
[2]鐘茂蘭,范欣,范樸.《羌族服飾與羌族刺繡》.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3.
[3]張成緒.《把握民族文化根脈,提煉民族文化精髓——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芻議》.西羌文化,2013.9.
[4]參見,傅天文.《西羌民俗風情秘探》.360doc個人圖書館,2009.1.
何如利,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