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賀州學院 542800)
嶺南瑤族服飾圖案的形式美對平面構成課程的啟示
宋麗麗 (賀州學院 542800)
本文結合嶺南瑤族傳統圖案的形式美分析,與構成課程交織整理,探索我國民間藝術對現代設計課程的啟示性語言。
瑤族圖案;平面構成課程;形式美;啟示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KY2015LX506 南嶺走廊瑤族盤王節服飾藝術研究
在平面構成課程中,結合形式美相關內容的講解,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指導意義。但是目前我國構成課程中多存在著僵化、缺乏創造性、模式化等問題。如何才能解決這一難題,使得“形式美”內容的存在易于消化和理解,并提升構成課程理論層次。本文結合嶺南瑤族傳統圖案的形式美分析,與構成課程交織整理,探索我國民間藝術對現代設計課程的啟示性語言。
徐恒醇認為,“形式美是指由事物形式本身的結構關系所產生的審美價值,是對美的形式的知覺抽象和概念。”也就是說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色彩、線條、形體和聲音等感性因素,有規律的組合產生的審美特性。
我國長江以南五嶺山區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山地民族——瑤族。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廣東、湖南、貴州等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獨特的族群文化,嶺南地區孕育了珍貴而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其中瑤族傳統服飾圖案更是獨具匠心具有鮮明的裝飾性,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瑤族的傳統宗教教觀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瑤族人們崇祖-仿祖,有著圖騰崇拜等原始樸實的宗教觀,這賦予了他們的傳統服飾圖案具有了濃郁的原生態特色。人們在長時間的生活以及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瑤族圖案獨特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則。
(一)嶺南瑤族圖案的變化與統一
有變化的圖案才具有生命力,而只有變化沒有統一的畫面也是不協調的。兩者在畫面中缺一不可。瑤族圖案是由點、線、面、機理等共同形成的整體。瑤族圖案造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變化疏密有序,構成和諧。比如瑤族具有代表性的團花圖案,被分為“大花錦”“小花錦”,主要構成是由中心的主花紋和圍繞在兩邊的裝飾紋樣構成。共同構成一個菱形的骨骼形式。這些菱形以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的形式不斷連續交織,圖案色彩對比強烈,節奏感強。其圖案構成形式既富有變化又具有連續重復和色彩的和諧統一之美。
(二)嶺南瑤族圖案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世界的自然規律,對稱的形式給人以莊嚴、協調的感覺,均衡在圖案的構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均衡的構圖往往帶給人們平衡、安定的心理感受。嶺南瑤族圖案的構成主要是以幾何紋樣和多姿多彩的動植物紋樣共同組合裝飾而成。大致主要有三種構成方式,一種是以幾何紋樣為主體紋樣,添加造型簡練優美的動植物紋樣輔助裝飾。第二種是以動植物為原型進行變化的圖形為主體,輔助以五彩繽紛的幾何圖形作為紋飾帶,整體效果為主體紋樣突出,色彩點綴協調典雅。第三種為整體全部運用各種幾何圖形穿插組合而成,比如三角形、圓形、線形、鋸齒狀等。總體看來,瑤族圖案注重紋樣的均衡和對稱設計,著重表現圖案的協調裝飾感。另外,瑤族圖案中多采用紅色和黃色來代表吉祥喜慶和神圣的含義,中間搭配以藍色和黑色來強調色彩的古樸和厚重感,這些都是圖案的均衡原則的體現。
(三)嶺南瑤族圖案節奏與韻律
嶺南瑤族圖案的構成多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畫面中不同元素的大與小、方與圓、虛與實的變化帶給觀眾節奏感,如同暢翔與曲音悠揚的音樂中。瑤族圖案中圖形元素進行變化時,不是沒有章法的隨意擺放,而是經過精心設計,通過特定骨骼和規律來安置圖形元素,以達到大小、多少和形狀的規律性變化,從而產生視覺上的韻律感。
充分利用民族資源,將嶺南瑤族藝術文化引入構成設計教學范疇中,有利于設計基礎課程的特色化改革和研究。嶺南瑤族圖案的形式美對構成課程的啟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對構成課程中形式教學啟示。瑤族服飾圖案的構成形式具有幾何數理美,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了很有參考價值的素材和設計方法,瑤族圖案特定的勻稱的骨骼形式,內部裝飾的各種要素巧妙的圍繞著骨骼,相互之間產生著聯系,這種和諧的形式美對于構成課程中的骨骼內容的講解提供了很好地提示。瑤族服飾圖案善于運用各種幾何圖形進行有秩序的組合,富于數理邏輯的形式美,他們的大小、分離、方向、比例、重疊以及對稱、重復、漸變等秩序美使的瑤族圖案中的花紋圖形顯得繁雜而不亂,這些和現代平面構成中的意象構成以及空間構造不謀而合。在構成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對瑤族服飾圖案的構成形式的解析、提煉和整合,歸納規律,不斷衍生,從而對教學過程起到深入淺出,直觀易理解的作用。
(二)對構成課程的功能教學啟示。構成課程的功能性是指課程的意義指向和功能,結合特定的社會形態下的獨特形式美,創造新的設計形式,從而達到設計服務于社會,表達情感和文化的目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在高科技、信息時代的今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最具有生命力和最能體現一個國家靈魂的就是民族特色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要求都在顯著提高,從學習引進發達國家的優秀藝術文化,逐漸的回歸對本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民族的文化愈顯珍貴。瑤族是我國一個很有特色,并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民族,瑤族豐富的特色圖案資源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大量豐富并珍貴的設計素材。在現代藝術教育課程當中,對瑤族圖案的表現形式、特點、風格以及歷史成因等進行分析研究,取其精華,結合構成設計的內容,進行再設計和創新,是民族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但是,在構成課程中對瑤族傳統圖案的分析時,不是原方不動的照搬瑤族圖案,而是注重吸取萃華,參考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和構成形式,以及設計手法。根據時代和社會的趨勢要求,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有需要和明確目的的進行再設計。
構成課程中充分把握好形式和功能兩個層次,具有了對形式美的敏銳感受力,掌握了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習慣,才是我們構成課程的首要學習目標。
我國的構成課程設計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結合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文化,走自己的道路,跳出西方構成教育帶給我們的條條框框,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國特色構成體系的形成,真正實現構成設計在本民族的實用價值,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2]龐蕾. 構成教學研究[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2008.
宋麗麗,2009年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2009年至今 于賀州學院設計學院工作。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