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開斌 (無錫太湖學院 214000)
個性飛揚 求同必存異
——如何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化開斌 (無錫太湖學院 214000)
民辦高校的蓬勃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關于教育模式的思考空間,因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學習效率以及思維方式上,與公辦本科批次,有著更多的不同,有個性,或許是他們的標簽。但是如何引導他們的個性化發展,作為一個問題的存在與發展,是由當代社會歷史條件和大學生本身的思想基礎、成長經歷所決定的,但仍然是非理性的、不成熟的,在現實可行性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之前的一些教育模式,不太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大都采取去差異性,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21世紀的今天,高校作為90后的大學生舞臺,特別是我們民辦高校,我們教師和管理者必須轉換思維,在教育目標,評價機制等方式方法上做出改變,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大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全新的教育體系。
引導;民辦高校;個性化
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內在的一種意志和要求,是當代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的成長歷程和環境所決定的,是教育對象個體差異性的必然反映。尤其在我們民辦高校,特征表現更為清晰,如何正確引導和保護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是我們民辦高校育人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徑。
作為我們民辦大學的管理者,就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一切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切實維護和尊重學生的切身利益,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要重視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信心和表現欲,尊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及個性化發展需求,支持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生活和個性化發展,提供相應平臺以激發學生個人潛能,培養學生自主成長和成才的自信心,為促進各類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而不斷創新工作內容和方式。
針對民辦高校的特征,以及我所處的院分團委書記的角色,我主要從團學平臺以及輔導員的引導方面,做了分析研究。如何形成有體系的創新創意平臺?如何引導同學們的個性化發展?切實做到1.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求同存異,百花齊放;2.加強管理者創新理念的學習,加強對學生個性化就創業的指導;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指導他們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下面是我的分析報告。
1.團學組織,要盡可能提供學生需要的必要的環境及條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方面,要堅持大力推進現代大學優良制度的創新設計,重視學生個人發展的多樣性、適宜性以及個人追求和選擇的多元化,組織的活動層次多,面向群體范圍廣,力求不同個性的同學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都能受益,確保個性化培養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把我們學生打造成個性化創新型人才。
2.輔導員,要重視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進一步增強當代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習、生活和一切活動之中。
我們學校的團委,緊貼黨的路線方針,運用新興網絡媒介品臺,做好QQ群,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切實做到橫線,縱線的鏈接,加強青年志愿者的道德情操教育。在三月份,“我的青春故事”大學生體驗青春分享會,樹立在文化成績,創業等實體的楷模;“雷鋒月”系列活動,分享在生活中樂于助人的道德模范。在四月份,舉辦大學生體育文化節系列活動,像趣味運動會,主持人大賽,辯論會等活動,把有運動專長、口才好等特殊才能的同學們,切實凝聚在一起。做到了:求同存異,發揚個性專長。不僅樹立了正面的形象,還讓大家的個性特長有了用武之地。
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中的就業指導工作更顯重要。就業指導在促進大學生成長和發展,引導畢業生充分就業,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在長期的就業指導實踐中,忽視了人的個性化特點和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其效果不理想。“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深入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符合我國的時代要求。
尤其在近期全國兩會上熱議的一個話題“學生可以休學創業-保留學分”滿足80、90后創業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我們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優先要緊跟政策,領會政策的內涵以及它所傳達的理念。針對大學生休學創業的個性需求,我們既不能壓制學生的創業欲望,又不能放任學生休學去創業。我們務必做好考核的衡量體系和標準。
人的性格都有個體差異,高等教育不能一味灌輸平均主義思想。“90后”大學生個體差異更加明顯,所以在輔導員工作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生思想、學業及生活上的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在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不斷得到提升并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調個性的自由發展和重視個性化特征的培養與發掘。利用深度輔導等方式對學生的個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指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只有把每個學生都放在個性化發展的視野中,才能真正做到全員覆蓋,體現高等教育的整體性。以我之前所帶廣告專業學生王娜為例,她大一時擔任班學習委員,連續2年獲學校獎學金。大二暑假期間,在一售樓處做兼職,因為她性格活波開朗,語言表達能力強,很得經理器重。2個月后,就被升為經理助理,工作待遇也得到很大提高,以致大三開學后,主次顛倒,心思全放在了兼職上,專業課很少到直接不上;當然,夜不歸宿的現象也就時有發生了。我經過詳細了解事情的因果關系后。首先,邀請她到教室,表揚了她能夠利用假期開始工作實踐的做法。其次,給她幾個問題去思考:用來學習的時間去打工會引發的后果、在校打工所賺取的費用和高昂學費之間的辯證關系、父母如果知道她這樣的做法會有何感想。一天后,王娜同學,帶來了近二千字的感想,一切以行動說話,讓老師放心。于當周末,她合理安排了周末的兼職,回返了課堂。因為她的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畢業后她在一外企工作,事業各方面都很完美。我這么清楚記得她,是因為春節后,她專門來校拜訪我。她說:原先的想法是,如果老師一通訓斥或者別的過激處理方式的話,她是做好輟學的準備的,感謝老師讓她學會了寬容和尊重。
借用我們偉人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個性的發展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我們只有首先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利用現有的有限資源無限的充實自己,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才能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作為民辦高校的管理者,方式方法是多樣的,學生的個性飛揚,我們求同必存異,正確的引導是我們必做的。